第166部分(第3/4 頁)
乾糧墊巴墊巴。到下一處再歇”。七織說完。低頭看了看懷中的唐成。“車一停準的醒。讓他再多睡會聞言。來福沒再說什麼。點點頭策馬去通知後面的車伕了。
唐成已經醒了。就在來福剛一說話的當口兒就醒了。只不過既沒有睜眼。身子也沒動。他倒不是刻意裝睡。只是不想動。連一個手指尖兒都不想。更不想說話。
外邊的蟬鳴聲與馬車微微的顛簸共同營造出了安寧靜謐的氛圍。七織保持著同一節奏的手指捋動則非常有助於徹底放鬆身心。終於離開京城之後。似乎連人的呼吸都因為壓抑的減少而輕快了很多。
唐成靜靜的躺著。不加限制的純任入京以來的經歷像水一樣從腦海中流過。
去年入京時。即便說不上意氣風發。但他對於這趟長安之行確實是充滿了期待。而今大半年時間過去。再想起來京時的情景卻是恍如隔世。
想想這一趟長安之行。雖然歷經曲折。但他來時的目的終究還是達到了。參加了科舉並最終考中了進士。透過吏部關試後他也順利的完成了由流外“吏”到流內“官”的跨越。且因為在宮變中的表現。也註定了他再次授官時的品秩必將直接邁過從八品、正八品而跨入七品官的行列。這就意味著他有了資格可以直接出任主官而不必再向同科新進士們一樣需經過縣尉或者是縣丞這樣的過渡。
他是新鮮出爐的新進士。在此次宮變中立有功勳。大功!李隆基的存在又保證了他的功勞不會被埋沒。這幾條原因決定著太平公主不可能永遠把他的授官安排給壓住。此前之所以一駁再駁不過是以此為手段逼他投靠罷了。
雖然他最終也沒答應。但只要他離開了京城不能讓李隆基舒舒服服的用上手。太平公主也就有了收手的理由。畢竟就現在的朝局來說。共同的敵人——如的方道州韋黨餘孽的清理。均州李重福的存在等等都決定了太平公主不可能現在就與李隆基翻臉。甚至為了安撫兩次宮變的震後的官場及百姓人心。鞏固聯手扶起的相王大位。姑侄倆現在還必須在天下人面前表現出一副戮力同心的姿態。在這種背景下。為了己這麼個小人物的一個小官職而激化與李隆基的矛盾。對於在實力上佔據全面上風的太平公主來說實在不值的。
因小而失大。這樣的蠢事太平公主是不會幹的。
既已離開京城難為李隆基所用。那破局之後的授官就是肯定的。對此唐成毫不懷疑。當然他也清楚的知道。在如今太平公主權勢熏天。吏部為其掌握的情況下。李隆基能為他爭取到主官的位置就已經是極限了。吏部不可能給他分凡麼好的方。鐵定是離長安洛陽這兩個政治中心很遠。對此唐成倒不介意。甚至他還很期待這種安排。
科舉也考了。進士也中了。官也升了。主官也有指望了。未來天子李隆基面前的投效和預攢的功勞也留下了。按說唐成這次的長安之行雖然有曲折。但最後結果還是能讓人高興的。
可是唐成就是高興不起來!
為什麼呢?此前就連唐成己都認為是韋播的滿門之死導致了這一切。但經過剛才與張亮相見之事後他知道不完全是如此了。
這試唐成的影響和打擊的確很大。大到他心中總有一股因虧負良心而抹不去的負罪感。良心這東西並不是你想不要就能不要的!大到這些日子食不知味。寢不安穩。大到天天晚上做噩夢與韋播把酒言歡。韋播卻總是突然異變成血淋淋的無頭屍體。沉重的心理壓力壓的唐成喘不過氣來。
但是。在祭掃過韋播。尤其是在聽到王夫人母子安然脫離之後。這也就意味著至少韋播沒有被滅滿門。唐成依舊高興不起來。至此就足以說明導致他狀態極差的原因決非僅僅是因為韋播之死。
那又是什麼呢?撇開韋播這一層沉重的心理壓力。對於此次長安之行唐成感受最深的就是兩次恐懼。第一次是直觀的。那個宮變之夜裡。當他站在相王府小偏院窗前聽著外面針對他的那一聲聲喊殺時。七織無意中的一句話尖銳的道破了他心中最真實的恐懼。
如果事機不密。他躲在相王府的訊息被萬騎軍知道怎麼辦?如果李隆基為示好萬騎將他丟擲去又怎麼辦?當日韋振和韋睿給韋播出的那個主意本身實在是不錯。韋播沒用。李隆基又會不會用?
唐成永遠難忘那一晚在相王府偏院窗前的經歷。夜色沉沉。外面的喊殺聲似乎永遠沒有停歇的時候。他就像一隻惶惶不安的老鼠躲在某個角落裡一動都不敢動。那一刻。他離死亡如此之近。近到親耳可聞。觸手可及。但對於這種狀況他卻絲毫無力改變。他的人。他的命都已交付在了別人手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