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停地撥弄著她的手提包,給人的印象是,她品茶時心不在焉,彷彿品而不知其味。這時,我長吸了一口氣,連續不停地對她講了半個小時。”
父親對她說,我們兩人都是人民選出的民主領導人,我們可以為本地區帶來分治以來一直沒能實現的和平。如果我們不能做到這個,則會使業已存在的傷痕更加痛楚。靠軍事手段征服已經成為歷史,影響長遠的是政治家的風範。政治家的風範要求著眼未來,為長久的利益而作出暫時的讓步;這次戰爭的勝利者是印度,不是巴基斯坦,但為了和平,勝者必須作出讓步。
“她同意了嗎?”我激動地問父親。
“她沒有回絕。”父親邊說邊點燃一支雪茄,“她說她要和她的顧問們商量商量,等今晚的宴會上給我們答覆。”
宴會上的祝酒、致辭、談笑,我全然沒有在意。這一次,是我不停地盯著甘地夫人,但從她的臉上什麼也讀不出來。宴會結束後,父親和甘地夫人走進旁邊的一個小休息室。雙方的談判人員走進那裡最大的一個房間檯球室,把檯球桌當會談桌開始談判。每談妥一個問題,或是有分歧,代表團的一名成員便拿上檔案去休息室找兩位領導人,徵求他們的“是”或“否”。
檔案經過起草、再起草、修改、潤色,花了很長時間。房間裡的人越聚越多,記者、攝像師和雙方的代表擠得滿滿登登。我的房間在樓上,記者們都在樓下,我就樓上樓下地跑來跑去,不時地在樓梯口問一句,“怎麼樣了?”由於談判結果正式簽署之前不能公佈任何訊息,我們代表團為了互相轉告談判情況,設計了一個暗語。“如果達成一項協議,就說生了一個男孩。如果沒有,就說生了一個女孩。”“這真是重男輕女。”我抗議道,但是誰也沒空理會。
“如果達成協議並準備簽署,你到時候務必要在樓下。”父親進休息室前對我說,“那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 12點40分,樓內突然響起歡呼聲:“生了個男孩!生了個男孩!”當時我正在樓上臥室裡,聽到叫喊趕緊往樓下跑,但由於記者、攝影師們都擠成一團,我沒能及時趕到樓下房間親眼見證父親和甘地夫人簽署著名的《西姆拉協議》。但這又有什麼關係?重要的是次大陸終於迎來了長久的和平。
《西姆拉協議》規定印度歸還所侵佔的5000平方英里的巴基斯坦領土。協議還為恢復兩國的交往和貿易奠定了基礎,它尊重印度和巴基斯坦對克什米爾問題的不同立場。協議也為遣返我們的戰俘回國鋪平了道路,避免他們蒙受戰爭審判的屈辱,穆吉布曾威脅要在孟加拉對戰俘進行審判。只是協議沒有規定立即遣返戰俘。
“甘地夫人同意要麼遣返戰俘,要麼歸還領土,只能選一樣。”父親後來來到樓上對我說,“你說我為什麼要她先歸還領土?”
“我真的不知道,爸爸。”我感到納悶,“如果戰俘被釋放回家,巴基斯坦人民應該會更高興。”
“他們遲早會被釋放的。”他向我保證,“戰俘是一個關乎人道的問題,當人數有93000之眾的時候,問題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印度如果無限期地囚禁戰俘將是違反人道的,同時要一直供他們的吃住也是個沉重負擔。而另一方面,領土卻不是人的問題,領土可以被兼併,但戰俘卻不能。阿拉伯人到現在還沒能收復1967年戰爭中喪失的領土。被佔領土不會像戰俘那樣大聲喊叫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3 阿爾—穆爾塔扎的沉思:初嘗民主(11)
沒有談妥釋放戰俘就打道回國,父親對此做出了艱難的抉擇。可以想象,巴基斯坦###和戰俘的家屬很可能將舉行激烈抗議。也許印度方面也想利用巴基斯坦國內不可避免的壓力迫使父親讓步,但父親沒有讓步。到後來,1974年巴基斯坦承認孟加拉國,93000名戰俘全部被釋放了。
7月3日,我們乘機返回拉瓦爾品第(當時的巴基斯坦首都),大家情緒高漲,與來的時候截然不同。當我們走下飛機踏上紅地毯時,成千上萬的群眾在機場歡迎父親。“今天是一個偉大的日子。”父親向群眾發表講話,“這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但這不是我的勝利,也不是甘地夫人的勝利,這是巴基斯坦人民和印度人民的勝利。在經歷了三場戰爭後,兩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和平。”
1972年7月4日,《西姆拉協議》獲得國民議會一致透過,連反對黨都予以讚賞。《西姆拉協議》至今仍發揮著作用。
與此相比不幸的是,同年由人民代表制定的巴基斯坦第一部民主憲法,卻沒有獲得國民議會的一致透過。一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