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3/4 頁)
侵越戰爭中,我軍迅速推進越南腹地數百公里。遇到戰爭以來最為險峻的關隘,真正的一夫當關。
越方在關隘修築了密集的堅固的碉堡,我前鋒團組織了數次衝鋒全部有去無回。
現在已經官至頂級委員的龍,當時是前鋒團團長。
龍看到,越方的碉堡用人工、地炮、火箭彈均不奏效,便用奇兵,請求防空部隊支援先頭部隊,用防空的高射炮平瞄打碉堡。
防空部隊抵達後,半個小時竟然沒有開火,龍便急了。
防空部隊報告說,高炮的火力控制系統要自檢。
龍命令,“5分鐘之內聽不到炮聲,我撤了你們班子的職。”
於是,為了烏紗帽,防空部隊只好不等自檢完便開火。
沒有火控系統,準頭,當然沒有。
期間發起衝鋒的三個偵察連全部陣亡。
龍紅了眼,“誰炸開一個碉堡,晉升一職。”
這時,配屬防空部隊的導彈連長請命,“首長,我們可以用反坦克和防空導彈,就是代價太高。”
“導彈?代價高?多少錢?”
“大約萬元左右(當時,一斤豬肉7毛9)”
“混蛋,一萬元算什麼,給我打。”
仍然是近半個小時不見動靜。
原因還是導彈的控制和彈頭均要檢測。
這時,幾乎全團所有偵察兵全部覆滅在碉堡前,一個偵察連的戰鬥力相當於普通的3個步兵連。
在龍幾乎用手槍的逼迫下,反坦克導彈發射出去。
結果,幾乎是發發命中――攻擊行進中坦克的導彈,用來打碉堡,導彈幾乎100%從30公分見方的碉堡的觀察孔打進去。
當然,參戰部隊所有配備的導彈全部急送前線。
“這種被我軍命名為HJ的反坦克導彈,是蘇軍50年代研製的,問世30多年,是第一次用於打碉堡”教員說,“從這個戰鬥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出兩條,一是出奇兵,這裡的奇兵就是高射炮平瞄和反坦克導彈打碉堡,沒有龍的奇兵,很難想像我軍如何突破關隘挺進梁山;其次是,貽誤戰機,在決定平瞄到導彈發射的近一個小時時間裡,我軍共向敵陣地發起十餘次衝鋒,但均無功無返,戰鬥減員為此次自衛還擊戰之最。”
軍事戰術學教員總結出了那次戰鬥的軍事理論。
我卻得出了自己的心得。
科研
首先是,被寫入軍事教科書的戰例中只有龍,他因出奇兵用導彈打碉堡而將被寫入世界軍事教科書,並因此從當時的正團職一直升到今天的頂級委員。其中,從正團升副師時,因為小學文化水平被硬框框劃下,但軍委欽點。
這說明,出人頭地要靠本事。
一定要長本事。
再有,其實,想出HJ打碉堡的是那位連長,但就象人們會說張治中打了臺兒莊戰鬥,而不會說是真正在前敵指揮部的人。
但是,由於龍當時的許諾是一個碉堡升一職,那個連長被戰地升為團副參謀長,隨後,一直和龍一起提升。
這還是說明,要有本事,要在自己的專業內有本事。
所以,上完戰術課,我去課本里查詢那次戰鬥中居功至偉導彈控制系統時,簡直是一種搖錢樹的崇拜。
我迫不及待地在教員講授前先自行研究這些課程。
到了隨後的《單兵導彈質量監控》上,我真正做到了是“帶著問題聽課”
控制系統均為類比電路控制,檢測儀當然也是。
類比電子中的運算放大器,存在著零漂移,就是接電初期其效能是不確定地漂移,必須暖機,這是模擬運算電路無法克服的。尤其是我們沿用的蘇聯的裝備系統,還基本是電子管,那這種飄移就更為嚴重。
這對於火力控制系統,比如雷達、指揮儀,他們本身是戰鬥武器的一部分,只能耐心等待燒機。
而對於導彈質量監控,事實上需要燒的不是彈本身,主要是檢測部分。這就好比醫院急診給病人排X光,時間長不是因為病人,而是因為機器。這就有加快的可能。
當時從蘇聯50年代延續下來的檢測儀,本身就是電子管,而且也是採集控制系統的控制訊號波形進行評判。
此時,正是“第三次浪潮”甚囂塵上的時候,資訊化的根本其實就是微電子的數字化電路。那對於資料採集,則正是當時興起的微電子晶片,比如微控制器,最為拿手的。
問題是,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