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後碰面時,提供溫馨、關懷或祝福的話語。
“5”是睡前五分鐘分享,也就是重視睡前和孩子有親情交流,讓他談談自己、談談學校。
接下來的第二個重點就是要多方面“瞭解孩子的需求”。
有些爸爸媽媽可能認為——孩子會有什麼需求?給他吃的、給他住的,不就好了,還會有什麼其他需求呢?
有,當然有,想當年我們不是也曾經跟自己的爸爸媽媽賭過氣?嫌他們不公平,嫌他們偏心,或是認為他們管教太嚴格了。當時多麼希望大人肯聽我們講話,多瞭解我們的心聲;同樣的道理,如今,孩子一天天長大,他們正在尋求獨立自主,正在學習自己做決定,
多麼渴望爸爸媽媽能聽聽他們的意見,能相信他們所講的話。
若要更好地“瞭解孩子的需求”,爸爸媽媽一起來學習“善用問句”吧!
善用問句
所謂“善用問句”,就是改掉類似過去我們可能很習慣地對小孩說:“你還不趕快去寫功課”或是“電視還不給我關掉”這種語句,聽起來好像因為是我們要求,所以孩子只好乖乖照做。如此一來,孩子看不到自己的責任,也學不到自動自發的精神。
我自己也曾經是一個惹人嫌、常常嘮嘮叨叨的媽媽。當時我很有挫折感,就是不明白像我這樣好心好意,為什麼會讓孩子嫌煩?難道我哪裡做錯了嗎?
後來,我在慢慢自我覺察的過程中,跳出爸爸媽媽的角色,以一種比較屬於人性的角色,也就是一個生命來關心另一個生命的方式,重新思考孩子這樣一個獨立個體,這樣一個可愛的生命,他的人生究竟要什麼,他不要什麼?我到底對他了解多少?我會不會因為自己小時候得不到的東西,在如今孩子成長過程中就
要不斷地給他?我會不會因為認為自己現在不夠成功,所以就把壓力放在孩子身上?
如果我們做父母的能夠接受“孩子難免會做錯判斷,會做錯事,孩子正在成長,正在學習”,這樣在“瞭解孩子的需求”部分,我們就會有更大的耐心和彈性。。 最好的txt下載網
如何與孩子溝通無障礙?(2)
四種親子溝通問句法
以下列出四種親子溝通的問句法:
1。選擇性問句法。例如:“你要七點半開始寫功課,還是八點開始寫?”
2。反問句法。例如:“如果你是爸爸媽媽,你認為怎麼做才是公平的呢?”
3。同理心問句法。例如:“同學怪罪你把東西弄丟了,是不是讓你很生氣?”
4。促成決定問句法。例如:“你決定穿哪一件衣服?”“你最想在比賽中學到什麼?”
像這樣多問問孩子,我們將會更瞭解孩子心裡在想些什麼,要什麼,以及抓對核心來和孩子繼續溝通。
具體溝通的四大原則
“具體溝通”在溝透過程中佔了百分之二十的重要性,也等於真正進入“面對面”的環節了。
一般的想法,可能會認為“孩子聽話”就好了,還要什麼“溝通”?問題是在目前尊重別人想法,也看重自己意見的時代,似乎“我說你聽”的模式已經不合適了。我們總可以透過溝通的過程讓親子有更好的意見交流,最起碼家人之間是“有話可說”,大家是可以商量討論的。
具體溝通的過程有四大原則:
1。找對時間
2。找對地方
3。找對人
4。說對的話
其中,“說對的話”就是大家來練習用“○□○”的方式說話,每一個○都是對孩子正面肯定的話,□就是講“就事論事”的話,這個○□○的方法,也叫做三明治法(兩個○,中間夾一個□)。
當爸爸媽媽說出“就事論事”的話時,絲毫沒有批評指責的意思,這時候,孩子因為沒有被攻擊,沒有挫折的感覺,反而比較能夠冷靜下來思考爸爸媽媽的話,而不會一味地立刻頂嘴或是發怒。
在運用○□○三明治法時,碰到態度拖拖拉拉的孩子,口氣要更堅定,態度要更果決。從我們的聲調、口氣,孩子才會聽出自己的責任;再也不會左耳進右耳出,有聽沒有到;老實說,不痛不癢的話,孩子聽多了,往往不當一回事,還不如讓孩子清楚事情的輕重緩急。
分段式溝通
當孩子犯錯時,或是有時候爸爸媽媽和孩子講話講不下去時,最好不要急著要孩子當面道歉,或一定要把事情弄個一清二楚。當我們態度強硬時,我們會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