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著朱棣。
“此話當真?”
“君無戲言!”
朱棣淡淡一笑,然後對眾人說道:“你們或是離間天家骨肉,或是變亂祖宗成法,均罪在不赦。按照國法,縱使誅全族、誅三族、誅九族甚至誅十族也不為過!不過上天有好生之德,朕也有矜憫爾等性命之意……你們雖亂國法,但畢竟忠於建文皇帝,相信你們為了建文皇帝的遺孤會盡自己的努力。所以,朕打算派遣你們到海外建立一個王國。”
聽到這裡,有些人仍然無動於衷,有些人則微露喜色,而有些人則強壓怒火。對這些人,朱棣是既敬且惜的。為了追求心目中的正義、真理,在場的大多數人都可以稱之為忠烈之士。在這群人當中,無視自己生命安危的只能算是普通行為,那些較為偏激固執的,甚至連親人朋友的性命也絕不顧惜。
不過,這些久經宦海精明透頂的人尖子都明白一個道理:到目前為止,朱棣還沒有大開殺戒。而一旦觸怒朱棣導致其開了殺戒,朱棣很可能會收不住手,接下來多半會掀起一片血海腥風進行瘋狂殺戮。太祖皇帝辦胡惟庸一案,前後受牽連而被殺者達三萬多人;辦藍玉一案,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導致一萬餘人喪命。在場的“文職奸臣”中有很多都親身經歷過那個“上朝時與妻兒訣別,下朝回家後慶祝又多活過一天”的恐怖年代,用心有餘悸來形容絕不為過。
“文職奸臣”們沒有反對朱棣的建議。因為,他們需要考慮建文帝遺孤的性命安危。無論他們怎麼罵,朱棣將會坐上皇位已經是無法更改的事了。若是激怒了朱棣,萬一建文帝遺孤因此喪命,自詡為建文忠臣的他們絕對無法承受——如果因為激怒朱棣而導致建文皇帝遺孤喪命,後世之人又會對他們做出什麼樣的評價呢!
看到多數人敢怒不敢言的表情,朱棣微微一笑,說道:“別人可以去海外,方先生你卻暫時不能去。”
方孝孺怒目圓睜。“先帝對我有知遇之恩,我理應對先帝的遺孤儘自己的一份力,為何不讓我去?”
“建文皇帝的兒子年紀尚小,未必受得了海浪顛簸和開拓之苦。這樣吧,建文帝的三個弟弟吳王朱允熥、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未盡親王職責,不為無過。朕將他們分別降為廣澤王、懷恩王、敷惠王,令他們三人在文圭成年之前,暫代其監國。待文圭成年之後,再由方先生護送其去海外就任國王……在此之前,方先生就留下來擔任文圭的老師吧。”
讓朱允熥、朱允熞和朱允熙共同監國其實是一個伏筆。這樣做,是為了讓忠於建文帝的勢力能夠相互制衡,免得某些建文忠臣會頭腦發熱,將來學倭寇那樣騷擾沿海。別看表面上建文帝的弟弟們都是靖難之役的受害者,但一個核心和三個核心的效果卻絕對不同。如果真有誰發瘋想騷擾沿海,朱棣只需只一紙詔書,島上三個華人勢力要麼會相互之間打起來,然後將鬧事者交出來。當然,將來文圭去就任國王會更熱鬧……
不戰而屈人之兵,豈不是更好?
將方孝孺留下來還有兩個理由。一是朱棣還指望方孝孺給他擬即位詔書。之前方孝孺寧死不肯擬詔,但現在情況不同了,心中有了寄託和希望之後,他難道還會那麼倔強?估計會低頭的。第二個理由,則是指望方孝孺給忠於建文帝而且仍然帶兵抵抗的鐵鉉等人傳話,說服他們別鬧了。方孝孺如果肯低頭寫詔書,自然不會拒絕寫勸降書。
方孝孺低下頭思量了半天,同意了朱棣的條件,因為朱棣的建議確實很合理。海上顛簸,若是讓年僅兩歲的文圭出海,沒準這個小孩會在海上一命嗚呼。如果所有忠於建文帝的大臣都離開中原去開疆擴土,誰來保護建文帝遺孤的安全呢?
“你們都各自做好準備吧,別上船之前又反悔——對於反覆小人,朕是絕不會輕饒的。”朱棣站起身,環視一圈,然後盯著景清沉聲道:“你也與他們同去。”
景清只覺得頭一陣陣眩暈,臉色蒼白,手也微微抖動。但他畢竟思維敏捷,城府也深,因此故作鎮定地建議道:“陛下,臣只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且未習兵書。若論帶兵,臣不如武將;若說監視,臣不如錦衣衛。求陛下收回成命。”
朱棣嘴角扯動了一下,露出譏笑的神情。“朕為何要監視他們?如果怕麻煩,把他們殺個乾乾淨淨豈不乾脆?朕之所以派你去,只是因為你心繫建文皇帝而已!”
“……不把你送到海外去,難道等你犯下謀逆之罪然後再誅你九族?!”
朱棣最後一句話聲音雖輕,在景清的耳中卻不啻於雷聲自耳邊壓迫著滾過。景清下意識地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