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朱棣不再理會暴昭,而是將視線移向前戶部侍郎卓敬。
“卓敬,聽說你秘密向建文皇帝上疏,說燕王朱棣雄才大略,智慮絕倫,所封北平又是形勝之地,士馬精強,建議徙封南昌以便控制——我問你,你區區一個臣子,為何離間天家骨肉?”
卓敬放下筷子,冷冷一笑。“只可惜先帝沒有采納我的建議。”
朱棣搖搖頭。“識時務者為俊傑,你這個時候還惹朕生氣,殊為不智。朕憐你博學多才,詩詞宏麗,文章奇拔磊落,所以不忍處罰你。你應該知道管仲改事桓公、魏徵改事太宗的事例,他們都成了傳承千古的佳話……你何不仿效管仲、魏徵?”
卓敬淡淡說道:“但求一死以見故君於地下!”
僧道衍走到朱棣身旁悄聲建議:“陛下,如今雖然天下已定,但戰場的硝煙尚未塵埃落地。如今楚王尚強,蜀王富盛,卓敬雖然只是一介書生,卻有英雄才略。如果放過卓敬,他一定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而移檄諸王,聲揚大義,據東南之饒,限長江之險,鼓舞豪傑,起兵作亂,那時候陛下即便想睡個安穩覺也未必能夠。放過卓敬,豈不是養虎為患?”
朱棣知道僧道衍與卓敬有過節,所以將這些話當作耳旁風。卓敬有才華有名聲不假,但道衍說得也太誇張了些。靖難之役持續了四年,在這四年裡,有實力的王爺誰站在建文帝那邊?建文帝活著的時候楚王、蜀王等人都只是老老實實地保持著中立,難道在建文帝失敗之後反而會跳出來找死?
朱棣不是什麼濫好人,即便沒繼承明成祖的記憶、知識,他也並非對封建社會皇位爭奪的殘酷性毫無所知。只不過,朱棣畢竟不是這個時代的人,實在做不出那麼殘暴的事——即便不搞株連只殺這些建文帝的死忠之臣,朱棣也不忍心。
這些可都是極為稀罕的忠臣啊!
當然,將這些人隨隨便便放了也是絕對不行的。不說這樣會惹得忠於朱棣的大臣強烈反對,就事情本身而言,那些建文帝的死忠之臣被釋放後未必會感恩待德,反倒是繼續造反的可能性更大。雖說朱棣並不認為這些文臣能夠推翻他的政權,不過,他們多少也能鬧出一些麻煩。這種不利於國家穩定的事朱棣自然不會做。他只是不忍心大肆殺戮而已,並不是傻子。
這些人放是放不得的,殺呢,又不忍心。對於這個兩難的問題,昨天朱棣花了整整一個晚上,總算想出了一個解決的辦法。
據《明史》卷306記載:永樂元年,內官監李興奉敕往勞暹羅國王;永樂元年(1403)九月,“遣中官馬彬等使爪哇”;十月,又派內官尹慶往印度詔諭古裡諸國……由此可見,在鄭和下西海之前,明朝的航海能力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忍殺,又不能放,那就流放唄。
在中國,以前流放最遠的地方是海南,但既然明朝的航海能力很強,那乾脆將他們流放到海外去得了——順便還可以搞搞殖民。
等造了長138米、寬56米的巨型寶船,有了更多航海經驗後,將這群冥頑不化的傢伙流放到非洲甚至美洲都可以,但是目前嘛,馬馬虎虎把他們流放到菲律賓就算了。反正菲律賓離得比較近,而且現在還沒有統一的國家,頂多就是些比部落大不了多少的小國。其中稍大一點的蘇祿國,人口也才八十萬(1),還分為東蘇祿、西蘇祿、峒蘇祿。相信給這些移民配些質量好的武器,做好充分的準備,在菲律賓站穩腳跟不是什麼難事。
明成祖公佈的左逆文臣名單前後兩次只不過五十餘人,但是用瓜蔓抄搞誅十族、誅九族、誅三族、誅全族等方法迫害、殺戮的人數字難於統計。
“文職奸臣”及其族人在明成祖的迫害下,死亡人數或許少於朱元璋搞的郭桓案和胡惟庸案,但應該不會少於空印案和藍玉案——說起來,這麼多人用來移民該多好?
朱棣環視眾人一圈,緩緩說道:“朝中奸臣矇蔽建文皇帝,變亂祖宗成法,朕為了清君側不得已起兵靖難。朕本意只是為了維護祖制,誰知進入京師時,某些奸臣居然喪心病狂火焚皇宮,導致建文皇帝在混亂中蒙難。朕原本一心一意只想當個逍遙王爺,可如今四方未靖,國家需要成年長君,朕只得勉為其難擔下這個重任,為維護江山社稷盡一份力。”
“建文皇帝有二子,長子文奎在建文皇帝蒙難之日亦不知所終,只遺下僅兩歲的次子文圭。為了江山社稷,朕不得已當這個皇帝,卻亦深憐建文皇帝遺孤的處境,因此打算在海外另建一國,讓文圭擔任國王。”
此前毫無生氣的方孝孺突然抬起頭,直愣愣地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