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的就是告訴朝廷自己沒有異心。
燕王的三個兒子到了南京後,兵部尚書齊泰建議建文帝立刻將此三人扣為人質。建文帝本來也表示同意,誰知黃子澄這個腦袋被門夾過的傢伙竟然認為這樣做會打草驚蛇,建議把這三個人送還燕王,表明朝廷並無削藩之意,用以麻痺燕王。
建文帝拿不定主意的時候徐輝祖曾進言說:將燕王的三個兒子扣下來可以將之當作人質令朝廷佔據優勢。此外,他的這三個外甥都有不俗的才幹,若是放虎歸山則後患無窮。事實證明,徐輝祖對他三個侄子的評價非常正確。朱高熾因為身有殘疾的緣故,在靖難之役只是守衛大本營。儘管如此,在北平保衛戰中朱高熾的表現卻也沒有辜負燕王的信任。當上皇帝后,朱高熾更是獲得了不低的歷史評價。朱高煦、朱高燧在靖難之役中的表現更勝其兄,特別是朱高煦,在戰爭中的表現簡直可以用大放異彩來形容。
只不過,徐輝祖的建議沒能說動建文皇帝。最後燕王的三個兒子還是完好無損地回到北平後……然後沒多久,燕王便起兵造反了。
在整個靖難之役中,建文軍隊出彩的表現不多,在這些亮點中,徐輝祖的身影至少出現過兩次半。
第一個亮點是燕軍大敗建文軍中最為勇猛的將領之一瞿能,導致常敗將軍李景隆率領的六十萬大軍全軍崩潰。然而當燕王準備一鼓作氣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時,卻被負責殿後的徐輝祖擋住。如果殿後之人是徐達,那麼反敗為勝也不是不可能。徐輝祖的軍事才能雖說不如其父,但他至少掩護了主力部隊,為軍隊的撤退贏得了時間,也為下一次的反攻保留了力量——如果徐達、常遇春、李文忠同時復活,常遇春(注1)和李文忠肯定會捶胸頓足、羞愧欲絕之餘,一言不發地重新躲進棺材裡去。而徐達倒是可以不輕不重地哼上一聲“豎子,為父的本領你連一半都沒學到”!
第二個亮點則是燕軍偷襲建文統軍大將平安,就在建文軍隊即將崩潰之際,徐輝祖再次出現,這一次他率領的增援部隊不僅拯救了陷入絕境的平安大軍,還趁勢大敗燕軍並斬殺了北軍大將李斌。
至於說剩下的半個亮點,則是燕軍攻入南京金川門後,城內各處的官軍都逃得差不多了,只有徐輝祖立即組織尚未潰敗的官兵與燕軍展開了巷戰。在這次事件中,徐輝祖的頭腦不可謂不冷靜,反應不可謂不快,但既然大勢已去,他一個人再怎麼努力卻也無法力挽狂瀾。因此,雖然徐輝祖表現了他的忠勇,但這一次卻只能算是半個亮點。
總而言之,徐輝祖有著水準之上的統兵能力,而且對君主非常忠誠。一個對前君主異常忠誠而且又有相當強的統兵能力的傢伙,留著自然不放心。如果徐輝祖不是皇后的兄弟,燕王肯定抓住他後就會把他殺掉。
朱棣不由有些慶幸徐輝祖有一個好妹妹。因為,朱棣打算啟用這個優秀人才。
徐輝祖對主君異常忠誠。哪怕是南京城破之際。為了維護主君地利益。也敢於冒著戰死地風險組織士兵進行巷戰。更加難得地是。徐輝祖在擁有忠誠這一可貴品格地同時還很靈活。也就是說他並不愚忠。
燕王入城後。徐輝祖得知建文帝**地訊息。便獨自進入父親徐達地祠堂。拒絕迎接燕王。本來燕王還準備看著皇后地面子給徐輝祖一個機會地。知道這個情況後不由大怒。結果第二批左逆文臣地名單上徐輝祖地名字便出現在最前面。被下獄後。獄卒強迫徐輝祖供述罪狀。哪知徐輝祖並不和小卒子們羅嗦。只說自己地父親徐達是開國元勳並且擁有免死鐵券。得知此事後燕王愈加氣憤。但一方面徐輝祖確實擁有免死鐵券。另一方面他畢竟是皇后地嫡親兄弟。而燕王與皇后又夫妻情深。所以燕王終究沒取徐輝祖地性命。只是將之削爵軟禁了事。
參加過多次戰鬥。而且在敵軍破城之後還敢組織士兵巷戰地人自然不會怕死。可是在徹底失敗後。他卻既不投降。也不自盡。接著。當燕王準備追究時。他還拿出免死鐵券。顯然並不準備赴死。
朱棣猜測。徐輝祖之所以並不自盡。有可能是等待後續訊息。若是建文帝遺有後人便找機會扶持。但也有可能是知道主君死了。徐輝祖認為自己已經盡到了義務。沒必要隨之赴死。
……挺有趣地一個人。
前面引路地馬三保用手指道:“萬歲。前頭就是魏國公府。”
朱棣回過神來,只見迎門一道高牆壘成弧形,連門前大石獅子也包了進去,只在儀門旁留了四尺寬一個小口兒,由錦衣衛把守。柵門一關,和監獄也差不多。
幾個人還沒走到門口,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