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3/4 頁)
等“碎件”,然後再從傍邊的水桶裡撩起一勺已被切成半寸大小的塊狀鴨血塊,瀝去水滴放進鍋中一邊的清湯裡燙煮。兩、三分鐘後,便將燙煮熟的鴨血塊倒進“海碗”、再加上一勺鍋內正吊著的滾熱的鮮湯、撒上碧綠的蔥花、澆上少許胡椒,然後端了過來。
這碗湯,翠綠的芫荽,晶瑩的粉絲,沉浮的一些細碎的鴨、鴨腸、鴨肝,紅的白的,讓人一眼看去就立即被那種說不清的誘惑纏繞住了。
朱棣先挑了一塊鴨血送入口,粉嫩爽滑的進了嘴便立即順著喉嚨滑了下去。又喝了口湯,舌尖便頓時沉浸在那濃厚的滋味裡縈繞徘徊起來。
真是的,這些人怎麼這麼手巧啊?就這麼個簡單的東西也可以做得這般精緻,百般滋味,萬種風情,讓人沉醉痴迷。
朱不懷好意地看了眼那個攤主,忍不住又動起了上次那種心思來……不過,現在還不急,回京時再捎上他也不遲。
朱卻也不是吃獨食的人,大塊朵頤的同時吩咐道:“老闆,再給我的夥計每人來一碗。”
攤販一喜,忙不迭開始做鴨血湯。
君有賜,臣不得辭。
楊榮無可奈何地接過海碗。大約是因為鴨血湯地溫度太燙地緣故吧。他捧著海碗一個勁地呲牙咧嘴。朱棣回過頭看到楊榮這種窘境。便說:“你坐下吃吧。”
兩條長凳上若是擠一擠。倒也還能再擠下三四個人。但楊榮又怎麼敢和朱棣擠位子?只能含含糊糊地說道:“我還是站著吃吧。”
朱棣自然不會多說什麼。就象下跪一樣。若他吩咐免跪但大臣並不接受這種好意。朱向來不勉強地。
朱棣原本準備吃完鴨血湯便離開地。但楊榮等人還沒吃完。總不能不等他們吃完就離開吧?
於是朱便無話找話地和攤販老闆說道:“老闆地生意很不錯嘛。”
老闆笑眯眯地答道:“託您地福。還過得去。”
“怎麼是託我的福呢?”朱棣一本正經地說道:“這玄妙觀小吃的生意之所以如此興隆,聽說是寧王功勞……你們難道不感激寧王?”
他這話一說,不但心思最為靈動的楊榮,連張輔、馬三保都是一驚。
前些時候曾經有言官彈劾寧王收買人心,其起因便是寧王提供太過廉價的飯菜。封建社會提倡富戶設粥棚,但皇室宗親做這種事卻是一種忌諱—擔心他們收買人心造反。
儘管寧王不是設粥棚賑濟,但那飯菜的價格太低,而言官偏偏又是一種習慣於雞蛋裡面挑骨頭地職業,自然不會放過這件事。
言官指責寧王沽名釣譽、收買人心,但是在朱看來那種低廉價格也很正常。普通人家一餐類似規格地飯菜需要十文成本,然而如果大規模採購其成本自然會降下來。只要具體的辦事人員沒有從中貪汙,或者說貪不多,那麼八文的價格應該說也是合理的。
所以,朱棣便下令讓朱權將帳本交上來。一算之下,在不考慮人力成本的前提下,價格定為八文甚至還略有贏餘。於是,朱便將那名言官痛斥了一番。
在外人看來,這自然是一副“兄友弟恭”地景象。然而只要不是傻子,誰會相信天家會有溫馨的親情?即便是寧王朱權自己也不會相信。要不然,為什麼之前寧王一直都並不是特別貪圖享樂,而朱一成為皇帝后他就主動要求跑到蘇州去享福?還不是怕朱棣成天惦記著對他下黑手!
攤販老闆一臉奇怪地問道:“玄妙觀小吃地生意興隆是寧王的功勞?這是怎麼說的?”
聽到這樣的答案,朱一臉笑眯眯的表情,連楊榮等人也放了心。朱自然不會費力去解釋玄妙觀小吃的興起確實有寧王地功勞。本來話說到這裡已是皆大歡喜,誰知攤販老闆又說了一句。
“若說要感激誰,我看還是應該感激一字並肩王。”見朱、楊榮、張輔、馬三保全都眼都不眨地盯著自己,攤販老闆洋洋得意地說道:“一字並肩王手下的八府巡按四處巡察,現在衙役們誰都不敢勒索我們這些小商小販了,都生怕被我們告到八府巡按那裡去。”
聽到這裡,朱臉上地微笑一下子凝固了。
攤販老闆卻沒看出朱棣已經笑得很僵硬了,又意猶未盡地說道:“只可惜八府巡按平均每個省還攤不到一個,而且八府巡按手下的也人太少了……也沒有固定地辦事衙門”
八府巡按其實只是民間的說法,準確地稱呼應該是“巡按御史”。都察院設十三道監察御史,每年輪換出京至各省巡察,而那些出巡各省的御史則稱之為“巡按御史”。又由於巡按御史實際上是“代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