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部分(第1/4 頁)
朱棣離得近,因此隱隱約約聽到那名鎮撫含糊地罵了一聲“狗日地監察部”。
如果鎮撫罵得是別的部門,朱自然會勃然大怒,但既然是罵監察部,朱棣卻忍不住吞聲一笑。看鎮撫那種出離憤怒的樣子,估計不僅僅是因為這次沒能逃稅漏稅的緣故。
朱棣設定一字並肩王系統可沒安什麼好心。隸屬於監察部的憲兵衛,雖然名稱聽起來象是憲兵,但實際職能卻更類似於後世中**隊中的糾察。嚴格說起來,後世憲兵地職能在這個時空是由錦衣衛和憲兵衛分別承擔的:錦衣衛負責軍隊中比較嚴重地犯罪行為,而憲兵衛則主要處理軍隊中的輕微違法。
比較而言,錦衣衛地權力更大,普通軍戶對於錦衣衛多半是敬畏。憲兵衛的權力相對較小,卻很遭軍戶厭惡——就象後世地很多當過兵的人都憎恨糾察卻不痛恨國安一樣。後世糾察退伍地時間之所以總會比普通士兵提前幾天,就是為了避免受到懷恨在心的退伍士兵報復。
按朱棣的規定,為了維護高階將領的尊嚴,憲兵衛雖然可以揭發軍中的嚴重犯罪行為,但對於高階將領卻沒有處置權。而品銜凡是低於從四品者若輕微違法,憲兵衛皆可當場打板子實施懲罰——鎮撫只是從五品,說不定也捱過憲兵衛地板子呢。
至於說一字並肩王一系的監察官員連胥吏都不放過的情況,其實也在朱地預料之中。
監察部額定的官員名額雖說不多,可朝廷所拔的經費卻更少,甚至連發放那些官員的俸祿都不夠。朱之所以故意苛待監察部,其目地就好比使用魚鷹捕魚一樣:魚鷹吃飽了便沒了捕魚的動力,只有讓魚鷹餓著,它才會拼命地捕魚。
結果,監察部便只剩下兩個選擇,其一是連額定的官員都不錄滿——方孝孺那樣的人自然不肯如此。於是唯一的出路便是揭發犯罪官員然後從抄家中獲得經費。偏偏在成立監察部之前朱棣已經提前發動了廉政風暴,該抓的都抓了,即便有那麼幾個漏網之魚,憑監察部那少得可憐偵察經費也很難有所收穫。飢不擇食之下,一字並肩王一系的監察官員便只好連小魚小蝦也不放過——甚至還發生過監察部官員為了斂財汙衊家有薄財但並未犯罪官員地事情——這種挺而走險的一字系官員自然逃脫不了嚴懲,而且朱棣還以“監察部識人不明”為由對之處以了不菲地罰金,使得監察部的資金狀況更是雪上加霜。
監察部越遭人恨,自然越合朱棣地意:魚不能太強壯,否則把金槍魚都吃光,卻也失了朱棣的本意。
……
朱棣在京城偶爾微服出巡,幾乎每次都會去夫子廟大快朵頤。六朝時期,秦淮河和青溪一帶就已經設定了不少水榭酒樓,那時夫子廟便稱得上是畸形的繁華鬧市了。明朝定都南京後,每逢開科秋闈,考生雲集,於是更多的書肆、茶館、客棧應運而生,秦淮河南岸的一些街巷便成為了富家子弟的“溫柔鄉”、“銷金窟”。名噪天下的夫子廟小吃也在燈影漿聲中日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神韻,與“秦淮八豔”相映照,形成了以“秦淮八絕”為代表的“秦淮風采”。
朱穿越之後極其痛苦地發現,儘管身為無比尊貴的皇帝,但是除了吃之外,似乎也沒什麼享受能夠與後世相比。既然只剩下“吃”等極少幾種享受了,朱棣自然絕不肯放棄——這也是為什麼上次他會特意將一個羊肉湯做得很好的攤主弄回皇宮的緣故。
這次出京,朱棣每到一地都會品嚐一下當地著名的小吃。因此,別說跟隨朱出巡的人都是心思靈動之輩,即便是個傻子,如今也能弄明白朱棣的喜好了。
一行人入城後,早已熟悉朱棣喜好的錦衣衛便領著路,徑直朝玄妙觀而去。
蘇州的玄妙觀始建於西晉,觀中有唐吳道子畫老君像、玄宗贊、顏真卿書法等碑刻,彌足珍貴。顯然,朱棣並不是衝著那些珍貴的書畫而去的。他的真正目標,自然是玄妙觀的小吃。
歷史上玄妙觀小吃形成於明代中葉,當時蘇州風景旅遊城市的格局已形成,特別是乘船宴遊虎丘七里山塘、太湖、石湖的風俗極盛,因而帶來了船菜、船點的興
妙觀由於得天獨厚地地理環境,船點上岸很快便在成了小吃群。
在這個歷史時空裡玄妙觀小吃之所以會提前出現,卻主要是寧王朱權的功勞。
由於獲得了蘇州商業稅承包權的緣故,蘇州商業越發達,朱權所能獲得的好處便越大,因此他便挖空心思想辦法吸引商人們來蘇州進行交易。朱權想了很多點子,正是其中一個看似不起眼的點子促使了玄妙觀小吃的提前產生。
這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