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第2/4 頁)
神修改為符合國教標準的祖先神,這個宗教不就成了國教的一支?那些不肯修改教義的宗教,也不用斥之暴力將之消滅,只需規定:凡是不信仰國教者則為無信者,對其加徵信仰稅。”
“……這個信仰稅的徵收不宜一下子太急太猛,以免激起民亂,其徵收辦法就這樣規定吧:從永樂二年開始,當年向每個無信者徵收一個銅錢的信仰稅;永樂三年十個銅錢;永樂四年一百個銅錢;永樂五年一貫;永樂六年十貫……以後永為定例,信仰稅額度為十貫。想要信仰非國教也行,只要他願意繳納每年十貫的信仰稅既可!”
朱棣暗暗想到:道教是最容易順勢成為國教一支的。因為國教借鑑了道教的元始天尊、三清等元素,任何道觀裡恐怕都有元始天尊及三清的塑像。道教只需要在道觀中樹立一個歷史人物將上神的稱號供百姓崇拜就可以了。
佛教相對困難些,不僅菩薩多,還有五百羅漢什麼的。這些神祇都得依託於中國古代歷史人物才算符合真神標準,得編那麼多故事,夠麻煩的。不過好在寺廟多,哪怕一個廟編一個故事,那也可以把菩薩們、羅漢們的來歷編好。
伊斯蘭教恐怕就麻煩了。因為伊斯蘭教規定不允許信仰人物,與國教是完全牴觸的。不過朱卻也絲毫不受良心的責問,當初新月旗控制的領土裡人們紛紛改信伊斯蘭教,不正是因為非伊斯蘭教徒必須繳納高額的稅?你做得初一,我做不得十五?在明朝的控制領土上,以彼之道還之彼身應該不算過分吧?朱棣覺得自己夠寬宏大量了。若是在基督教的控制區,哪裡還容得上伊斯蘭教的信仰?人家基督教甚至還有事沒事就發動聖戰呢!
只是,每年十貫的信仰稅是不是太高了?
朱棣按了按眉心,怎麼也想不起伊斯蘭教對佔領區的非教民徵收的~到底有多高。
按明朝的生活標準來算,溫飽型的五口之家一年三十貫綽綽有餘,十貫已經將近兩人的生活費了,似乎確實高了點……普通民眾恐怕無法承受十貫的加徵稅,把別人逼入絕境那便必須承受狗急跳牆的後果。若是在阿匍的教唆下,伊斯蘭教信徒造起反來豈不是麻煩?
罷了,罷了,朱棣嘆著氣搖搖頭,對李至剛說道:“剛才那個信仰稅額度改一下。從永樂六年起,每年信仰稅的額度定為三貫。”
見李至剛沒問什麼立即答應了,朱棣厚著臉皮暗自想道:我是不是太過善良了?……
注1:僧錄司隸屬於禮部,負責處理全國宗教事務。(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www**com,章節更多,支援作者,支援正版閱讀!)
首發
第二十三章 年終總結
是年關近彌了,宮外飄著雪,隱隱約約傳來鞭炮的聲那表示一年將盡的鞭炮聲,朱棣漸漸陷入了回憶之中。
……
建文四年的下半年以及永樂元年的上半年朱棣都在種田,所以儘管將大量的行政**務都推給了太子朱高熾,但他仍然感覺時間過得很充實、很緩慢。
待該改革的制度都改了之後,朱棣便徹底輕閒了下來,於是覺得日月如梭,一下子就到了年底。
秋七月庚寅時,朱棣復貽書鬼力赤。不久後,吃過一次大虧的鬼力赤終於肯老老實實地進行回覆了。不過,這時鬼力赤仍然猶抱琵琶半遮面地肯徹底投降,只說兩國永世交好,韃靼保證絕不再侵犯明朝。
這種回覆自然不能讓朱棣滿意。他還想著征服西伯利亞一直打到莫斯科去呢,如果連韃靼都不能徹底征服,那西伯利亞和東歐還能有什麼指望?
不過朱棣卻也急。
反正以人頭換茶葉的政又不用耗費明朝的人力物力,而且每年還可以派車騎營去草原上搞幾次掃蕩,韃靼若是覺得能夠撐得住,那就儘管繼續堅持好了。事實上,把都帖木兒(吳允誠)和也先土幹(金忠)已經暗中嚮明朝輸誠了,另外還有幾支較大的韃靼部落也開始和明朝眉來眼去,這樣算下來,已經有六分之一的韃靼人或明或暗、或已經或即將嚮明朝投降了。
把都帖木兒人投誠,並不意味著韃靼人內部的右傾投降主義分子消失後,韃靼人會更加團結起來與大明對抗。都帖木兒和也先土幹投降後,朱棣沒有將他們召入關內,而是命令他們以有邑貴族的身份在涼州一帶遊牧。由於把都帖木兒等人割發明志並加入了以人頭換茶葉的貿易體系,這便導致了韃靼人的生存環境將會越來越惡劣。再過個一兩年,即便鬼力赤還想堅持,或者說他在韃靼太師阿魯臺地挾持下被迫繼續堅持,恐怕其部屬也會將他綁著送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