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部分(第1/4 頁)
巫裡、沙裡灣泥、彭亨……然而這麼多小國,卻僅有蘇祿自願加入了大明的有邑貴族體系。”
朱棣頓了頓,象是想起了什麼好笑的事情一樣呵呵笑了起來。“就連那蘇祿加入大明的有邑貴族體系也未必能夠說是自願……你還記得那年蘇祿入貢時,上表請以蘇祿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籍的情況嗎?”
“記得。”楊榮此時也嘴角含笑。“當時微臣真是嚇了一大跳。之前與蘇祿並沒有太多的來往,只知道蘇祿國內分為東王、西王、峒王三家王侯,以東王為尊。那年蘇祿東王,西王、王率領家眷一行三百餘人前往中國,禮部一直以為蘇祿是前來入貢的。誰料到在大殿上,蘇祿東王竟然表示要求舉國併入大明,而所謂地貢物便是蘇祿國的土地以及丁戶。當時大殿之上群臣或疑惑或驚喜,無人能保持常態,唯有皇上鎮定自若。”
被楊榮不輕不重的拍了一下馬屁,朱棣愉快地搖搖頭。“朕當時其實也嚇了一跳。”
朱棣慢慢回憶著。在他地記憶中,蘇祿請求將國土、丁戶編入中國在歷史上確實有其事,但這件事卻是發生在乾隆年間,而且乾隆拒絕了這種好事。當時朱~也不知道這個事件為什麼會提前發生,於是在大殿上只是不動聲色地說“朕知道了”,事後卻命令東廠對此事詳加調查。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之前蘇祿國在海灘邊救了一位遭遇海難的大明人,而那人竟然自稱是大明使者,只因遭遇海難而丟失了證明身份的使節。蘇祿東王一聽說是大明地使節,自然不敢怠慢,於是趕緊詢問此人來意。那人便說是奉了大明皇帝的旨意,來說服蘇祿國王向大明臣服,進獻國土。除此之外,此人還向蘇祿索要了一艘船以及大量財物,然後返回了大明。等“大明使者”離開後,蘇祿三王便對此事一本正經地討論了一番。不知道是心慕中原繁華還是懼怕大明的強大,總之最後蘇祿三王達成了將國土進獻給大明地共識。
得知事情地來龍去脈後。朱棣便順水推舟答應了蘇祿東王地要求。
只是考慮到蘇祿國地特殊情況。因此只是將蘇祿人當成熟蕃對待。在蘇祿建了一個府並派遣流官過去之餘。卻仍然將蘇祿三王分別冊封為土知州、有邑貴族。配合大明地流官對蘇祿進行管理。
楊榮還是第一次聽說蘇祿自請併入大明地內情。不禁訝然道:“那冒充大明使節之人後來回到大明瞭?冒充國家使節是為死罪。但促使蘇祿併入大明卻是大功。不知皇上是怎麼處理此人地?”
“還談不上怎麼處理此人。”朱~笑著說道:“蘇祿地造船技術很低。那人從蘇祿騙得地只是一艘不大地漁船。勉強航行回到大明已是老天保佑了。不過那人還從蘇祿還騙得了大量地財物。返回廣州將便將船和財物都賣掉了。然後換了一艘能夠遠航地船便再次出海了。”
“又出海了?”楊榮先是驚訝。然後恍然。“他大約是自知犯下了滔天大罪。所以逃遁了。”
“……也未必。其實那人你也認識。”
“微臣認識此人?”楊榮地嘴巴張大的能夠塞進一隻拳頭。然而楊榮畢竟記憶力驚人,仔細回憶片刻後,他試探著問道:“難道是那個周?就是那個說是要往最南方去才能逃過一劫地周。”
“不錯,正是此人!”朱棣的語氣中略微帶著一絲羨慕和感嘆。楊榮地記憶力和心思之靈動,若朱棣是不皇帝,那真是和他比都沒法比的——人比人真是得死啊!
“即便沒有犯下冒充使節之罪,大約周也會想方設法往南邊去……”朱~悠然嘆了口氣。“已經五年多的時間沒周的訊息了,也不知道他現在究竟在哪裡。這麼長的時間,已經足夠發現澳州了……難道他真的往南極去了?”
“如果週迴國,朕也不讓他去探險了,就派他卻說服周邊的小國。朕派的正式使者們甚至沒能說服周邊的小國酋長們併入大明的有
而周那個冒充的傢伙反倒憑著三寸不爛之舌成功了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啊。”
對於朱棣的自言自語,楊榮也不好說什麼。一陣沉默後,朱棣卻主動回到了剛才的正題。
“剛才朕說過了,安南戰爭贏得實在太過輕鬆,而且戰爭紅利卻又不菲,人的貪慾難道是有止境的嗎?百姓難道不希望繼續購買那種債券和股票?將士們難道不希望多有立功的機會?就算是剛剛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的安南人,難道就不希望藉著八十萬大軍正駐守安南的機會與宿敵占城徹底解決歷史上地恩怨?”
“朕派了使者向周邊小國傳達讓他們加入大明有邑貴族體系的要求,可是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