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部分(第3/4 頁)
:“強行徵集,委實是能再支撐二三十萬人,只是以後呢?宰相,把秋後的糧徵了,來年必定是要餓死人的。如果宋軍下年說是要打豐州,甚且是要打西京,可就無糧可徵,無兵可點了!”
民間餓死人,耶律宗真並不怎麼在乎,但餓了一次,十年八年不要想再徵了。按現在的局勢,宋軍卻是年年可以作戰,契丹怎麼可能支撐得了?今年不用說,山前幽州一帶是必須點集兵馬,徵用糧草。趙禎北巡,帶了二十餘萬禁軍到河北路,怎麼也要鬧出點動靜來,契丹不能不防。還是那句話,今年用兵,下年宋軍再來一次怎麼辦?
山前必須要有不少於三十萬兵馬,如果宋軍真地來攻,最好是不少於五十萬人。從千里之外的東京道和中京道點集兵馬前來,耗費的糧草驚人,山前地區供應地非常緊張。數年積蓄,數十萬大軍一過就吃得精光,民間也會深受其害,這種事情哪裡能年年來?
第91章 不合規矩啊
“嗯”徐平手中拿著文書,抬起頭來看著趙。“契丹點集的兵馬,正向幽州進發,將於九月底佈置于山前各地。山後呢?”
趙叉手:“相公,契丹以為今冬戰事在山前,山後沒有點集兵馬。相公一再說,今冬用兵於太行山,奪飛狐、靈丘、易州,並對劉學士明言相告。”
“這不合規矩啊!”徐平揚了揚手中的文書,“我們可以不打雲州,但契丹要點集兵馬來防啊。他不點集兵馬,是瞧不起我們圍著雲、朔等州的近三十萬兵嗎?豈有此理!”
趙怔住,一時不知道該怎麼接話。原來還有這種規矩嗎?打不打操之在我,但你要用重兵防守,不然就是瞧不起我們。瞧不起要怎麼樣?
沉默了一會,趙道:“相公的意思,以後契丹應當年年防秋?”
“對啊,當然了。以前敵攻我守,本朝年年措置防秋,費了無數人力物力。好不容易轉守為攻了,契丹憑什麼不防秋?真當本朝不敢打嗎?世間哪有這種道理!山後如果契丹不點集兵馬,那就打了!先打山後,再打太行山,最後打山前,幾千裡打上一氣!”
趙嚇了一跳,轉身看了看地圖,才道:“相公的意思,是從豐勝路一直向東打來?”
“不錯!契丹不點集兵馬,壞了規矩,那我們可要想清楚怎麼應對!”
說完,徐平起身站到牆上掛的大幅地圖前,看了一會,對趙道:“你去知會明太尉等人,一會一起入宮奏事。豐勝路要動一動,讓契丹把兵馬點集起來。不然,今冬的方略就要大改,僅僅是太行山中一條蒲陰陘可是不夠,怎麼也要再搭上幾座州城。”
現在與契丹的大局是對峙,對峙要求雙方在前線保持相當兵力,軍力均衡。一方不佈防,那是怎麼一回事?夏天和秋天不適合用兵的時候也就算了,到冬天還不點集兵馬,契丹這是破壞南北對峙的大局啊,那還了得!這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夠被允許的。
到了靖方殿,徐平與一眾大臣行禮如儀,捧笏道:“陛下,都部署司有從契丹來的信報,其已點集兵馬到山前數州。山後卻沒有異動,並不點集兵馬。”
趙禎道:“宰相不是已告知契丹使節劉六符,今冬于山前用兵,山後並不開戰嗎?”
“是啊,但那要契丹點起兵馬來,分守要地才可以。本朝二十餘萬大軍,環契丹山後數州而列,每年所費錢糧不少。契丹豈可置之不理,以不足十萬軍守地方,世間哪有這種道理?以前本朝年年防秋,無不在沿邊列五六十萬禁軍,嚴備契丹。現在攻守易勢,輪到契丹防秋了,他們怎麼可以不點集兵馬,佈防重兵!”
徐平說得義正辭嚴,趙禎和幾位大臣各得目瞪口呆,沒有想到世間原來還有這種道理。
雙方沒有正式立約前,就是戰略對峙,一旦前線軍力失衡,隨時會發生戰事。這是徐平一再強調的,只是契丹人還沒有形成這種意識,宋朝的官員同樣也沒有。前些日子徐平還一直說今冬在山前打,山後不要異動,以免讓契丹誤會,沒想到現在完全變了。
當然變了,徐平怎麼會想到契丹竟然不在山後點兵,去年明明那裡才剛打了一仗。
沉吟一會,趙禎問道:“依宰相之見,該當如何?”
徐平讓王凱和趙掛起地圖來,指著上面道:“本朝沒有大打的準備,今冬戰事只能小打,不可過於深入。是以,應該以前出邊境百里為限,至遠不能過二百里。不然儲存的糧草不足支撐,戰事程序也難掌控。以此為原則,沿邊境從東到西,有以下幾個地方可以下手。一是沿驛道,從雄州攻新城、范陽;二是從北平軍攻易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