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部分(第2/4 頁)
用來修路的,不過這個年代又沒有充氣輪胎,又沒有載重卡車,水泥路並不必要,他一直也不想費那個心思。事情臨頭了才發現自己想錯了,水泥第一重要的是用來興建水利,鋪路才是可有可無。有了水利設施就有了水田,就可以種水稻,就有了充足的糧食。
好在邕州石灰岩眾多,也不缺黃土,燒製水泥的條件還好過京城。
遠處的群山起伏,常年霧氣蒸騰,悶熱潮溼的天氣又已經到來,竹林芭蕉卻頑強得生長得更加茂盛,形成一片片耀眼的綠色。
徐平有些恍惚,在中原那些逍遙自在的日子裡,他從來沒想過靠前世的工業知識賺錢,沒想到來了這嶺南邊陲,形勢卻逼著自己要在這裡建一個小型的工業基地起來。
現實總是不與理想同一個車道,就喜歡在自己想好的車道外,調皮地笑話著自己,樂呵呵地看著自己追在它的後頭。
ps:作物產量依據的是《扶綏縣誌》解放前的統計,應該與現實情況相差不大。玉米對水的依賴很重,在南方的產量如此,在北方更加不堪,實際上也僅僅只能作為利用不便耕種的小地塊的作物,代替不了本土的水稻和小麥。歷史上的實際情況也是如此,只有工業發展起來之後才能大面積推廣,其它美洲傳來的作物也大多如此,前工業時代僅能作為補充。兩季稻則要到清朝才選育成功,廣泛推廣,此時即使兩廣也只能用其它作物輪作。實際上直到民國,中國農業最發達的蘇南一帶複種植數也不到一,如今的中國則接近一點六,美國不到零點六,也就是說書中的時代土地連一年一季都保證不了,至於多季種植肯定超出時代了,有無法克服的困難。書中農業的部分基於這個條件,千萬不要與現在的中國農業比較,中國現在在複種指數一點五幾的情況下,畝產量也保持在世界第一梯隊,大約相當於歐洲的中等水平,與義大利相當。別說是在一千年前,就是現在世界也僅有極少數的地區能達到中國的水平,實際上江浙一帶的畝產量與埃及等自然條件逆天的地方同處於世界頂端,還要注意中國是多季輪作,改成一年一季畝產會更高。說這些是要讀者明白,現在的中國農業是開了掛的,千萬不要把這當成普遍情況,古代沒有海量的化肥喂土地。
第35章 申峒
“峒主,坐下喝茶。”
見徐平笑容滿面地招呼,申承榮卻愈發緊張,連道不敢。
徐平自己坐下,對小心翼翼的申承榮道:“你只管坐下說話,邕州周圍縣峒中就你申峒最心向朝廷,今天叫你來只有好事,放寬心。”
見徐平說得誠懇,申承榮才小心地客位上虛坐了,不敢坐實。
“好不容易來一趟,有沒有去看看段知縣父子?”
聽見問起段方父子,申承榮又騰得站了起來,急忙道:“段知縣現在是什麼身份?我是什麼身份?哪裡敢去高攀!”
徐平笑笑,示意申承榮坐下來:“雖說你們十幾年沒什麼交往,段雲潔終究是你的外孫,骨肉親情,走動走動也是應該的。”
申承榮不敢說話,只是小心翼翼地坐著。
徐平沉默了一會,不再拐彎抹角,對申承榮道:“今天叫你來,是有件事要與你商量。申峒夾在如和縣和忠州之間,這些年來一直對朝廷恭順,日子卻過得卻並不容易,我心裡也過意不去。誰對朝廷歸心,誰就應該得到朝廷賞賜,峒主,你說是不是這個道理?”
“上官說得是。上官能記得我們,已經是天大的恩典。”
徐平笑笑:“如今武黎縣知縣年老,時日無多,又無子嗣,旁枝子弟紛紛爭立,鬧出不少事端,失了朝廷撫綏地方的本意。我在想,武黎縣黃姓也不算大姓,不如撤掉,就立你申峒代管他的原來地盤,你看如何?”
“這——這怎麼使得?”
申承榮一下站起來,看著徐平茫然無措。申峒勢力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申承榮性子比較柔弱,在幾大勢力之間左右逢應,幾十年時間勉強支援下來,沒什麼發展,好在也沒怎麼被削弱。但如果說要讓他去吞併其他幾家的地盤,這種事他做夢都不敢想,卻沒想到徐平把這機會送到他面前。
徐平面色沉靜,只是安靜地喝茶,讓申承榮一個人在那裡不安地轉來轉去,讓他好好想想,也不打擾他。
這件事當然不是徐平心血來潮,實際上他與曹克明已經商量很久,並已經報過了轉運使司,也得到了朝廷同意,原則上已經定下來了。由於申峒正在如和縣徐平種甘蔗的地方旁邊,才決定由徐平來與申承榮談。忠州黃承祥鬧出那麼大的事,邕州不可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