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第1/4 頁)
口某些商品或把進口關稅提高到70%~80%,這在19世紀時是很難想象的。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於1945年結束,那次的“三極”秩序也結束了。但接下來又形成了西方“資本主義”與華沙條約“社會
主義”國家對立的兩大陣營,這就是冷戰期間的“兩極”世界。當然,同一陣營中的國家間的經貿交易不成問題,但兩大陣營之間的經貿
交往困難。
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三極”和二十多年前才結束的冷戰時期的“兩極”世界秩序已經向我們證明:我們不應該去渴望、追求
一個“多極”世界。那時候的多極究竟是帶來了全球經濟的大發展還是阻礙了全球的進步,結果不言自明。從長遠看,“多極”會大大增
加國際貿易成本,大大增多國際不穩定因素,各種各樣的貿易壁壘會越來越嚴重。如果再出現那樣的外部環境,我們的經濟怎麼能健康發
展呢?我們生產的商品怎麼可能十分順利地打進國際市場?中國需要儘可能多的國家把其市場開放到最大,我們恰恰得益於當今世界單極
化的趨勢,就像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使國內的跨地區貿易成本大大降低、市場也立即擴大一樣。很多朋友說,如果讓美國為一極、俄羅
斯為一極或者還有其他極,再讓中國也成為世界一極,那不是很好嗎?—從表面上看,這是件感覺很榮幸的事情。可是,倘若我們為了一
時的“感覺”而去打破當今的國際格局,我們一定會承擔巨大的代價:就業問題、三農問題、發展問題怎麼辦?難道要再次中止中國走出
農業社會的程序?
如果我們想好好地把握歷史所賦予的發展機遇的話,就應該在國際問題上選擇以美國或某種“世界政府”主導的單極國際秩序。
這聽起來難以接受,但這是對中國經濟最有利的秩序。
開放與財富
如何理解當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既然我們都認為秦始皇統一中國是他給中華民族的最大貢獻,那麼以某種人們能接受的“世界政府”權力中心來“統一世界”,
有朝一日也應是可行的,並且能最直接地形成一體化的世界市場。隨著通訊技術與交通運輸的進一步發展,這種“世界政府”應該是越來
越可行,那是最理想的單極世界。
但,今天的現實是那種“世界政府”還不可能。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趨勢仍是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這裡,我首先要指出,“9
·11”之後布什政府的霸權態勢,加上伊拉克戰爭,使我們非常擔心由此帶來的世界是否會更不穩定。我也反對美國的霸權,但這裡我
不是要為這種新政策辯護,根據美國過去的歷史,我還是有信心相信美國的糾錯機制最終會扭轉這種霸權政策。當然,如果美國的糾錯機
制運轉不靈了,未來的世界就難說會怎樣了,但這對中國也不會是件好事。
未來的不確定性這裡不多談。但是,如何理解今天美國主導的單極世界呢?其實,我們也可以回顧一下過去幾百年大國特徵的變
遷。在哥倫布於1492年發現美洲大陸之後,西班牙佔領了墨西哥、委內瑞拉等幾乎所有今天拉美國家的所在地,這些新殖民地構成了
後來人們所稱的“西班牙帝國”。16世紀、17世紀是西班牙帝國的世界,但西班牙帝國執行的是赤裸裸的掠奪性殖民主義,它對發展
殖民地社會毫無興趣,更感興趣的是掠奪殖民地國家的自然資源,從墨西哥等拉美國家運走大量金銀礦藏與農作物,等到把這些殖民地資
源消耗完之後,西班牙帝國時代到17世紀末也跟著結束了。
到18世紀、19世紀的大英帝國時,英國也以武力維持其單極世界秩序,依靠殖民地鞏固其勢力範圍。但與西班牙不同的是,
英國國際擴張的目的是為其新工業製造品在海外擴大市場,而不是赤裸裸的從殖民地掠奪。因此,相對於西班牙帝國,英國更側重殖民地
自身市場和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的前英國殖民地國家普遍比前西班牙殖民地國家要富有的原因。但,畢竟大英帝國靠的是武力
,在政治上和經濟耗費上難以持續長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首先在世界上推行的是廢除殖民地政策,同時致力於建立以法律規範的國際秩序。例如,在國際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