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4/4 頁)
。
為什麼不能拿沒有壟斷權(包括銀行貸款權)的民企與具有壟斷權的國企直接作業績比較呢?道理很簡單:有了壟斷權,即使產
品差、效率低也沒關係,反正可多收費。民企做得再好,也很難趕上。因此,這兩類企業的業績差異並不能說明國企更有效率。奇怪的是
,香港上市的壟斷國企的業績比民企只高出一丁點,而沒有高出很多。
既然國企的壟斷權可給國家帶來高收入,那又未嘗不可呢?表面看似乎如此,但實際上是老百姓在為國企的低效埋單。比如,在
國內我用中移動的神州行打國內電話每分鐘要0。6元,我從美國的家裡往國內打電話每分鐘才0。3元多一點。為什麼國內的電話費下
不去呢?你願意繼續為壟斷埋單嗎?
可以很容易證明的是:國有控股比例越高,企業的壟斷權與其他特權就越多,其業績當然就越好。其實,不管是競爭性還是非競
爭性行業,只要哪個行業既有國企或國家持股的企業又有民企,那些國家持股的企業就會是“特權”企業,那些民企的日子就沒法過,這
就是為什麼哪怕是在宋朝的“王安石變法”期間,政府一介入哪個行業,哪個行業的民間商人很快就得關門大吉。按政治學的定義,國家
是唯一可合法使用暴力的機構、是唯一可改變法律的機構、是唯一可增加各類審批權、准入權的機構,再加上國家也壟斷金融,所以國家
一旦持股某企業,那家企業的特權就有了。這也是為什麼儘管海外基金經理知道民企管理得像“花自己的錢最心疼”,但還是願意買中石
油、中石化、中移動這些國企背景的股票。這也說明只要有“國有”股份,就不可能沒有“國營”。甚至是在有了“大政府”之後,即使
沒有“國有”股份,也照樣可以有“國營”,原因是在那時候“說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這就是說,只有“國退民進”才能讓中國企業培養出最強的國際競爭力。除了當事人外,誰都會支援追究國有資產流失的責任。
但最重要的是保證國資轉讓過程的透明度,保證廣泛的競標權以及媒體的自由報道,以國家得到最好的價錢和儘量保證就業為目標。
產權與財富
農村土地所有權明晰後結果不會比現在糟
現在討論農村問題、尋找解決方案時,大家都喜歡以“如果這樣做,會不會出問題”來判斷方案可不可取,所以,總拿不存在的
“十全十美”的方案作為參照系。
土地所有權明晰後會不會有問題?當然會有,但是不是比現在的局面更糟糕?各國的經驗證明—不會。現在的事實是,在土地國
有或集體所有制度下,土地照樣在轉為非農用途,在此過程中獲益最多的不是承包土地的農民,而是行政權力和資本,保留土地集體所有
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