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當然,這只是一個笑話,但它很形象地說明了為何要變通、變通的目的、變通的前提以及變通的技巧。當一件事情受到障礙阻擋,無法進行下去,這就需要變通,變通的目的是讓事情能夠順利進行。這種變通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阻礙事情進展的那個東西不能改變,那個東西在故事裡是城門,在現實中是原則規定或者是道德良心,總之這個東西不能變,要變的是具體事情的操作技巧,在事情不能夭折的情況下,改變方法和操作技巧,讓事情順利地進行。
不過任何事情有正面,也就有反面。反面講變通的故事,也有一個著名的例子,這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愚公移山。因為高山擋住了自家門前的通路,所以愚公下決心移山,並且是世世代代不停歇地搬移。這個故事也有一個前提,就是家不可以搬移,雖然搬家比搬山容易得多,但家與城門一樣,象徵著絕不能變通的東西。
第十章 變通(2)
不過,在現實中可不是這樣,現實中固然有隻變通竹竿、不觸及城門的例子,但橫著拿竹竿,卻將城門拆毀的事例也比比皆是。比如民間老人喪事上的披紅就是這樣。
在陝西農村,老人去世了,在喪事上,往往有給子女及其配偶披紅的講究。所謂披紅,就是弄一張紅被面子,披在子女及其配偶身上。這個講究的本意,是表彰孝順的子女,對不孝順者自然不給披紅,但在具體實施時,執事者往往很為難,給誰不披紅,那就等於斷定誰不孝,在親友雲集鄉鄰畢至的喪事上,被判為“不孝”,這讓那個不孝者太難堪了,處理不好的話,不孝者會哭鬧,會來質問:“我怎麼就不孝了?”於是,執事者與有關人等商量後,就“變通”這個講究,將過去表彰孝子、鞭撻不孝之子的原意變掉,給每個子女都披紅,不管孝與不孝,讓他們皆大歡喜。
當然,類似的變通事例很多,將宗旨、原則變掉,卻將形式留下來,外表上看來似模似樣的,挺像那麼回事,可實質上早已與原先的本意相去千里了,現在流行的領導幹部述職,提拔任用考察,在某些地方被大肆變通,將述職、考察的本意變通掉了,只保留一個形式。
在變通這個超級武器被大眾掌握之後,這個世上已經不存在難事,不存在過不去的事,變通能讓任何政策法令、紀律規章形同虛設,變通能將最難的事變成最容易的事,能將壞事變成好事,能將緊變成松,能將公變成私,所以,變通可以看做有史以來最大也最實用的發明創造。
當然,也有不會變通、不願意變通的傻人笨人,比如戰國時期的屈原、漢初的田橫,但這類人畢竟極少,他們變不變都不影響大局。屈原、田橫,他們因不變而死,死了就死了,引得後世人嘆息一兩聲而已,而會變通能變通的聰明人自豪地宣稱“此一時,彼一時也”、“大丈夫能屈能伸”、“識時務者為俊傑”,蠢人笨人如屈原之輩,於是就被排除在大丈夫與俊傑之外了。
其實對蠢人笨人來講,也不是絕對反對變通,他們也能理解並欣賞變通,不過他們理解的變通是方法的變通,不是原則的變通,他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套自己的做人原則,這個是不肯輕易變通的。但對聰明人來講就不是這樣了,聰明人的聰明就體現在這兒。原則是什麼?為什麼要堅持原則,堅持原則對我有什麼好處?聰明人是時時刻刻也不會忘記實利規則的,在聰明人心裡,任何原則也硬不過實利規則。
一、聰明人的變通原則……對我有利
這是所有聰明人的共同原則,聰明人並不是隨便變通的,他們的變通都在實利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為了事情的進行而變通,這事情除非是聰明人自己的事情,如果是陌生人的事情,那麼對不起,任何變通的可能也沒有,如果是朋友熟人的事情,那麼變通的事是可以好好考慮的,如果變通能讓自己直接獲利,這就非變不可了,並且要立刻變、馬上變。
過去給手機上號,是要看身份證並提供身份證的影印件,但這個規定幾乎被所有售賣點加以變通,只要一張影印件就行了,身份證的原件可以不看,影印件上的照片和本人像不像也沒關係,這樣一變通,可以促進銷售,自然就被所有賣手機並上號的店鋪所青睞。
在城市裡,好一點的中小學招生,也是有很多條條框框的限制的,比如戶口要在本學區、考試分數要達到某一個標準,但在具體的操作上當然是可以變通的。戶口不在本學區,交點錢就可以了,分數達不到標準,那也沒關係,差一分多交一千塊錢,這一變通,學校多收了錢,不能進來的學生進來了,於是皆大歡喜。 。 想看書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