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選什麼題呢?自然現在還是選和急診有關的題目為好,題目要有一定的新穎之處,但是分析操作起來又不能太複雜。畢竟自己只是學生,不宜做太複雜的分析。
整天唸叨著這事,芳華連吃飯都沒顧上,還是梁嘉輝幫她從醫院的食堂打了飯來。兩人平時也是經常輪流去打飯的。
芳華邊吃飯,邊和梁嘉輝說了自己的打算,讓他也幫忙想個選題。梁嘉輝不明白怎麼選,他就一一列舉自己來急診後看到的、感興趣的病例。
開始他說創傷,被芳華否了,因為太寬泛,看似簡單而分析起來複雜。然後他又說有機磷農藥中毒,這是喝農藥自殺的人最常見的。芳華想了想說,這病太常見了、病例數比較多,分析起來工作量大。最後,他想起了前兩天遇到的一家七口人吃自家做的鹹菜而亞硝酸鹽中毒的病例。
芳華想了想,這種病不少見,但又不至於太多,而且不是太複雜,比較合適。她高興地重重地拍了下樑嘉輝的肩膀:“行啊,老梁!總算提到點子上了!我看這個題目行!對了,有沒有興趣和我一起幹!”
梁嘉輝笑了:“我以為你讓我出主意,就是算上我的份了呢?難道是我自作多情了?”
芳華嘿嘿一笑:“哪能啊!行了,我們說幹就幹!先查急診科的記錄!”
兩人當天晚上就查了急診科近五年收治的該類中毒病例的記錄,將所有住院病人的病歷號記錄下來。然後,芳華又熟門熟路地做了分析表。第二天,二人分頭查病歷、做記錄。兩個都是做事麻利的人,不到一週就整理出了一份66例亞硝酸鹽中毒的病案分析。
論文初稿當然是芳華用了三個晚上,用手寫出來的。真懷念電腦和Word啊,這是芳華手寫酸了的時候的抱怨。
張主任幫她們修改了,提了些意見,芳華又重寫了一遍後差不多定了稿。第一作者當然署上了自己的大名,梁嘉輝是第二作者,張主任是第三作者和責任作者。張主任建議她們投給了本校的學報,雖然學報的水平高,但是對本院自己作者寫的資料翔實準確的文章,還是不難發表的。
這一陣子廢寢忘食的折騰,芳華也覺得有點疲勞了。論文投出後,她和急診科眾人打了招呼後,就收拾東西回家過暑假去了。
************************
感謝書友090919085921754的打賞!還有謝謝不知道哪位書友投的催更票!我不太清楚這個票,也不知道我今天的字數3400+是不是達到了要求。說明一下,我都沒有存稿的,每晚寫新文,第二天中午一點左右釋出更新的哈。儘量保證日更不斷,要加更什麼的,我就力有不逮了,請見諒!
正文 四十八、“老點”的未來
回家的路比平日還多繞了半天,早上八點出發直到晚上八點才到家。因為連日暴雨,上游江水漲水,將回所必經的“漫水橋”又淹沒了。
這座漫水橋貌似很不起眼,只是橫跨長江的支流嘉陵江的支流涪江的支流潼江上的一座石板橋。石板由斜斜的圓錐狀石墩支撐,橋面到水面還沒有半人高。所以一到夏季,江水就會漫過橋面。可這一淹不要緊,所裡和外界的交通就會有極大的困難。
因為,漫水橋偏偏就卡在了進出科研所道路的咽喉之處。它一被淹沒,普通的班車就不得不停開,必須出發的辦事車都只能繞遠路,走所謂的“後山”進出。
這後山之路,就是繞道更難走的高山峻嶺了。山高路遠就不說了,道路在雨季也是泥濘不堪,一路上顛簸不已,讓本來身體不錯的芳華都吐了好幾回,回到家全身都跟散了架一般。芳華夏天不願意回家,也有點怕這路的意思。
不過,媽媽孫玉敏安慰她說:“明年就搬走了,你放假回來就不用再受這山路的罪了。而且為了這次順利搬遷,馬上還會在潼江上修一座鋼架橋。到時候,路也會好走多了。”
放暑假前,學校就已經全搬走了。有些科室也有先遣人員搬走了,不過大部分人還是等到明後兩年才會搬走。
所以,大概這就是芳華在這個山溝裡度過的最後時光了。從此,這裡的山山水水將永遠成為她的夢境,成為她記憶中的“老點”了。
在前世,芳華她們搬走後就再沒有回來過。當然老點並不是真的全搬走了,因為有些儀器裝置還是搬不走的。像這裡有當時亞洲最大的粒子加速器,那麼巨大,怎麼搬得走呢?所以,老點還留了一個警衛班看守,每過一段時間還有人會回去做實驗。
但是,老點畢竟是人去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