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雕塑史》)。因為她們不是別的,正是人類創造出來的最早的“無機生命體”。在史前民族眼裡,她們都是有生命有靈性的活物。
從這個遙遠而偉大的時代開始,雕塑一直把創造無機的生命看作自己的歷史使命。在此後漫長的歲月,雕塑一直在塑造各種人像、神像和動物形象。直到現代,這個傳統才被打破。抽象的幾何或非幾何形體替代人、神、動物和植物,成了雕塑的主題。因為在這時,人的生命力已經強大得可以對一切物質形態進行審美觀照了。人甚至不必把它們看作生命體,也能從中獲得生命的體驗。生命已不再僅僅是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體,而首先是一種抽象的運動形式。對於雕塑作品來說,要緊的已不再是看起來像什麼,而是能不能從中體驗到生命的韻律、節奏和意味。
與此同時,動感雕塑也應運而生。動感雕塑的形象,大多是抽象和半抽象的,但又都是活動的。而且,這種活動,大多帶有偶然隨意性和無規則性。結果,它們比靜態的人物或動物形象更“活”,更有生命情趣。也就是說,在這類雕塑作品裡,生命已不是或不僅僅是形態,更是情趣和情調。生命在這裡,已由一般形式轉化為形式感。
這正是人類審美能力的進步,也是藝術的進步。如果說,工藝的意義在於“賦質料以形式”,史前雕塑和古典雕塑的意義在於“賦形式以生命”,那麼,現代雕塑的意義則在於“賦生命以情調”。從原始工藝中脫穎而出的雕塑,就這樣造福於人類和人類的環境。它以其鮮明而強烈的生命感,使人類的生存環境變成了一個充滿靈性和情趣的生命空間。
讓我們觸控雕塑。
*本文係為郭勇健著《永恆的偶像:關於雕塑》一書撰寫的導言
。。
化瞬間為永恆(1)
一
1879年夏,一個名叫馬塞利諾·特·索特烏拉的業餘化石收集者,帶著他四歲的小女兒瑪麗亞,再次來到西班牙北部一個叫做桑坦德的地方,希望能在那裡找到點什麼。三年前,他在那裡是發現了一些動物骨骼和燧石工具的。年幼的瑪麗亞對父親的工作一無所知,也不感興趣,便徑自爬進了一個低矮的洞口。忽然,索特烏拉聽到了女兒驚恐的叫聲。原來,當瑪麗亞因洞中黑暗而點燃了一支蠟燭時,卻意外地看見有一隻公牛的眼睛在直瞪瞪地看著她。於是,隨著這個小女孩的一聲尖叫,舉世聞名的史前藝術遺址——阿爾塔米拉(Altamira)洞穴壁畫就這樣被發現了。
此後一百年間,相繼又有拉斯科克斯(Lascaux)洞穴等一系列史前藝術遺址重見天日。這類史前藝術遺址在歐洲大陸發現了一百多處,為人們展現了一個充滿神秘色彩和蠻荒氣息的久被遺忘的世界。它們被千萬年的時間掩埋在人跡罕至的荒山野嶺之中,沉默了一個又一個世紀,現在卻似乎要開口說話了。但是我們不知道它要說什麼,也不知道它能說什麼,只能目瞪口呆地看著那些直瞪瞪望著我們的眼睛。
的確,這是一個奇蹟。
奇蹟的創造者是一些克羅馬農人。他們生活在距今二萬至四萬年前的遠古時代,生存條件極為艱難。那時,北半球大部分地區都覆蓋著茫茫冰雪,歐洲和非洲的不凍區則由苔原和無樹的草原組成。成群的長毛象、野牛、馴鹿和野馬在那裡漫遊,人類除了一些簡單粗糙的石器工具以外幾乎一無所有。然而,儘管赤手空拳,儘管朝不保夕,儘管誰也不知道“明天的早飯在哪裡”,他們創造的藝術作品卻令人歎為觀止。
就說阿爾塔米拉。
阿爾塔米拉洞穴堪稱“史前的羅浮爾宮”。在這個將近一千英尺長的洞穴裡,佈滿了動物形象的彩畫和線雕。畫在頂部的那幅大型作品,畫有十五頭野牛、三隻野豬、三隻母鹿、兩匹馬和一隻狼。這些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備,比例、透視和細節無可挑剔。十五頭野牛或臥或走,各盡其妙。其中一隻受傷的野牛,四足臥地而雙角挺前,眼光怒視,表現出原始生靈的野性與活力。其藝術水平之高,讓許多受過專業訓練的畫家都自愧不如。
這就讓人大惑不解了。是啊,三四萬年前那些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連生存都成問題的史前原始人類,為什麼竟能創造出這樣驚人的藝術作品,他們又為什麼要創造這些藝術品呢?
二
原始民族是人類的兒童,繪畫則是兒童的“天性”。
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喜歡畫畫。一個兒童,只要得到了一枝鉛筆或粉筆,幾乎立即就會在紙上、牆上或地上亂畫起來。原始人大概也如此。他們的“繪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