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部分(第3/4 頁)
、縮短、解釋和化簡)。以質量取勝(瓦格納、雨果、左拉、泰納)。
〈106〉
德國音樂為什麼在德國浪漫主義盛行時期達到了高峰?為什麼德國音樂中沒有產生歌德?而在貝多芬中又有席勒①,確切地說,有多少〃克拉〃②!舒曼本身含有艾興多夫③、烏蘭德④、海涅、霍夫曼⑤、蒂克⑥、理查·瓦格納具有弗賴許茨⑦、霍夫曼、格林⑧、浪漫主義傳統、本能的神秘天主教、象徵主義、〃激情的自由思想〃(盧梭的意圖)。《漂泊的荷蘭人》大有法國式的味道,那裡《怕光的人》(1830)曾經成為誘惑者的典型。
①席勒(1759…1805)——德國傑出的詩人,戲劇家,狂飈運動代表作家之一,著有《強盜》、《陰謀與愛情》等。——譯者
②傳說中的少女殉道者,保羅的弟子和隨從。——譯者
③約瑟夫·艾興多夫(1788…1857)——德國浪漫主義詩人,男爵。——譯者
④路德維希·烏蘭德(1787…1862)德國晚期浪漫派詩人。——譯者
⑤恩斯特·泰奧多爾·阿馬德斯·霍夫曼(1776…1822)——德國浪漫主義詩人,作曲家。——譯者
⑥路德維希·蒂克(1773…1853)——德國浪漫主義詩人。——譯者
⑦德國傳說中的魔彈射手。——譯者
⑧即格林兄弟(1785…1863)(1786…1859)——德國著名語言學家,童話作家。——譯者
音樂的崇拜,對形式的浪漫主義崇拜,瓦格納綜合了浪漫主義德國的和法國的——
〈387〉
激情等級這一整套觀念:就好像理性的引導就是理所當然和正常的似的,——而激情似乎是不正常的、危險的、半獸性的。
此外,就激情的目的來說,無非是對快樂的渴望……激情的尊嚴受到損害:1.好像激情是不適當的方法,是不必要的,不總是推動力;2.因為激情盼望著沒有任何貴重價值的東西,也就是音樂……
否認激情和理性,好像後者是自為的本質似的,而且尤其後者不是各種激情和渴望的合乎比例的狀態;好像不是每個激情都是有理性的成份似的……
〈425〉
哲學家身上的〃客觀性〃:道德對自身是冷淡主義的,對後果好壞則是盲從;對使用危險手段不假思索;性格乖張和多樣,這被認為是優點,而且予以充分利用。
我對自身抱著深刻的冷漠。因為,我不想從我的知識中得到任何好處,同時也不迴避這些知識必然帶來的壞處。——這裡也包括人們稱之為損害性格的東西在內;這種遠景在於外部,因為,我有我的性格。但是,我既不想弄清它,也不想改變它。——我從來沒有想過個人的操行如何。在我看來,一旦人們對個人的事情感覺興趣,他就等於給自己關上了知識的大門——或者,一旦關心〃拯救靈魂〃!……人們不應該過份看重自己的道德性,同時,也不應放棄對道德對立物的起碼權益……
在這裡,也許要把道德遺產作為前提,因為,人們預感到,要是不因此造成特別貧困化,那人們是可以從中揮霍和拋棄不少東西的。永遠不要去嘗試讚賞〃美麗的靈魂〃這樣的感情;要善長在它們面前表現出優越感來;要帶著一種內在的嘲弄之情去同道德怪物打交道。破壞貞操——這是一種神秘的快樂。
要圍繞自身轉動;沒有變〃善〃,或成為〃異樣〃的願望。要特別當心,不要讓事物沾染半點道德性的觸鬚和網路——。
〈242〉
人們還沒有很好地總結,我們歐洲人生活在何種概念雜陳的野蠻時代。人們可能認為〃拯救靈魂〃只靠一本《聖經》就行了!……而且,有人對我說,時至今日,老百姓還是相信這一點。
假如教會所堅持的這種對《聖經》的荒唐解釋毫無羞愧之色,那麼一切科學教育,一切批判和解釋之學說又有什麼用呢?
〈777〉
愛——你們可要認清:就是這種愛,這種女人的同情——還有比它更利己主義的嗎?……假如她們作出犧牲,犧牲了自己的榮譽、美名,那麼她們為誰犧牲?為了丈夫嗎?或者,為了放肆的追求?——這同樣也是不折不扣的自私自利的渴求:
她們是否也為別人著想,而且籌措報答之情呢……
這樣一種不成樣子的估價怎麼能拯救一切他人呢!!
〈264〉
有人認為,人類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