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第2/4 頁)
才可能變成特殊人、試驗、危險、層次這些奢侈文化的溫床——任何貴族政體的文化都屬於這種趨向。
〈62〉
對現代人的批判:〃善良的人〃都壞在不好的設施(暴君和傳教士)的手裡;——理性成了權威;——歷史是對謬論的克服;——未來就是進步;——基督教國家(〃軍陣的上帝〃);——基督教的性衝動(或婚姻);——〃正義〃王國(〃人類〃文化);——〃自由〃。
現代人的浪漫派姿態:——高貴的人(拜倫、維克多·雨果、喬治·桑①)——高貴的憤怒;——為激情所尊奉(是真實的〃自然〃);——袒護被壓迫者和敗類,因為這是史學家和小說家的座右銘;——義務的斯多葛主義者;——是藝術和認識的〃忘我性〃;——是以利己主義(功利主義)——多愁善感的利己主義——為形式的、騙人的利他主義。
①喬治·桑(1804…1876)——法國著名小說家,原名奧羅爾·杜班,作品有《康素愛蘿》等。——譯者
這一切構成了18世紀。下述東西沒有從中留傳下來:無憂無慮、開朗、考究和精神的灑脫。精神改變了速度;避開了對精神的細膩和明快的享受,代之以欣賞色彩、和諧、群眾、現實等等。這是精神現象的感覺論。簡言之,這就是盧梭的18世紀。
〈937〉
奧古斯丁·蒂埃裡①於1814年讀過戴蒙洛西埃②在其著作《論法蘭西君主制》中說過的話:他以一聲憤怒的吶喊作了回答,並且隨之開始自己的寫作。那種流亡者說:〃獲得自由的階層,我們親手釋放的奴隸階層,成了有納稅義務的人,新的人,對特權的剷除解放了你們,你們得以成為自由的人,而這種剷除卻剝奪了我們躋身顯貴的權利;對我們大家來說是權利,對你們來說是恩典;我們同你們毫無共同之處;我們是由我們自身構成的一個整體〃。③ ①奧古斯丁·蒂埃裡(1795…1856)——法國史學家。——譯者
②戴蒙洛西埃(1755…1838)——法國政論家,政治家,原名
費朗西斯·戴雷諾。——譯者
③原文為法文。——譯者
〈10〉
A、作為強力的悲觀主義——表現在哪裡?表現在悲觀主義的邏輯能量,它是無政府主義和虛無主義,是解析學。
B、沒落的悲觀主義——表現在哪裡?表現在它的柔弱化,表現在它宇宙政治論的觸感,在於它的〃包容萬物〃的歷史主義。
——臨界的緊張局面:因為極端分子嶄露頭角,並趨於優勢。
〈87〉
新教的沒落。因為,它在理論上和歷史上被認為是不徹底的。實際上,天主教仍佔據優勢;新教的情感銷聲匿跡,以致感覺不到最強有力的反新教運動的本身了(譬如,瓦格納的《帕西法耳》)。法國整個高等精神性表現為本能的天主教;俾斯麥認為,根本就不存在什麼新教。
〈82〉
悲觀主義的主要特徵:——馬格尼家的晚餐;俄國的悲觀主義(托爾斯泰①、陀思妥耶夫斯基②);美學的悲觀主義,為藝術而藝術,〃描述〃(浪漫主義的和反浪漫主義的悲觀主義);認識論的悲觀主義(叔本華;現象主義);無政府主義的悲觀主義;〃同情之宗教〃,佛教的前期運動;文化的悲觀主義(異國情調,宇宙政治論);道德論悲觀主義:即我本人。
①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作家,著有《戰爭與和平》、《復活》等。——譯者
②費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俄國作家,著有《窮人》、《罪與罰》、《白痴》等。——譯者
〈25〉
論虛無主義的起源。——人們獲得了直面已知物的勇氣為時已晚。我以前一直是個虛無主義者,前不久我才承認這一點,我作為虛無主義者藉以前行的能量是激進主義,但能量在這一基本事實上欺騙了我。假如人們迎著一個目的走去,那麼似乎就不能說〃自在的無目的性〃這是我們的基本信條。
〈347〉
道德乃是騙術。——〃自然就是善,因為一個智慧和善良的上帝是自然的原因。那麼,誰應對'人的墮落'負責呢?他們的暴君和拐騙者,統治階層——人們應該消滅他們〃——;盧梭的邏輯學(參看巴斯噶的邏輯學,此人對原罪下了結論)。
試比較與此有親緣關係的路德邏輯學。兩者都在尋找導致道德宗教義務即貪婪的復仇需要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