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部分(第2/4 頁)
8世紀的倒行逆施在於此(更無聊、更枯燥)——超過18世紀的進步也在於此(更黑暗、更現實、更強大)。
〈891〉
荒謬和可憎的理想主義,它不想平庸地得到平庸性,不是在特殊存在身上感受勝利,而是為怯懦、欺騙、渺小和可憐性所激怒。人們對此不應該有別的想法!而且不許擴大鴻溝!——人們要強迫高等的種類自行閹割,因為這個種類會給他們的存在帶來犧牲。
主要觀點:拉開距離,但不要製造任何對立。把平庸的產物替換下來,並施加影響,令其縮減:這是保持距離的主要手段。
〈810〉
同音樂的關係,透過無恥之尤的用語來傳遞一切資訊:淺薄而粗俗;沒有個性;使卑鄙者變得更卑鄙。
〈886〉
人的價值的等級制。——
a)不應以個別行為來評價一個人。傳染性的行為,個性的行動並不罕見。等級、地位、種族、環境、偶然性——這一切都比〃個性〃表現在工作或行為中的時間要早。
b)不少人都有個性,這不成其為前提。但有些則有豐富的個性,絕大多數人則沒有個性。凡是平庸的特性——一個種類人的延續要取決於這些特性——佔優勢的地方,個牲的存在就成了浪費,成了奢侈,要求有〃個性〃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它是載體,是傳動裝置。
c)〃個性〃是個相對獨立的事實;就連續性和平庸性的日益擴大的重要性來說,個性幾乎成了違反自然的東西。時間上的孤立,迫切要求防禦和武裝的生存方式,某種像壁壘的東西,一種更大的決斷力等,也屬於個性產生的條件;首先是要比普通人——他的人性是傳染性的——具備的敏感性還要小。
等級制的第一個問題:一個人怎麼會變成非社會性的,或群畜性的。(後一種情況,這個人的價值在於保證自己的群畜即種類的存在;前一種情況,價值則在於這個人的超群、孤立、受保護和實現非社會性)。
結論:我認為人們既不該用群畜類的人來衡量非社會性的、離群索居類的人,也不要相反。。
假如從一定的高度來看,那麼兩者都是必然的。同理,他們的對抗也是必然的;——沒有任何東西比〃合意性〃更應加以摒棄的了,也許從這兩種人中會產生第三性的人來(〃美德〃就是兩性人)。這也像兩性的接近和諒解一樣,不怎麼令人〃合意〃。典型物繼續發展,鴻溝日益加深……
兩種情況下的蛻變概念:當群畜接近非社會性人的特性時和非社會性人接近群畜特性時——簡言之,當這兩種特性互相接近時蛻變的概念都不受道德的影響。
〈786〉
道德化和非道德化的歷史。
定理一:根本沒有什麼道德行為:全屬臆造。這不僅是因為它們無法證明(譬如,康德許願的東西,基督教也是如此),——而是因為它們根本不可能產生。人們由於心理誤解而構想出同驅動力的對立,而且認為已經標示出這些力中的另一種力;人們虛構了根本沒有的第一推動力。有種估計提出了〃道德〃和〃非道德〃的對立,據此人們應該說:只有非道德的意圖和行為。
定理二:區分〃道德〃和〃非道德〃的整個出發點是,道德和非道德行為都是自由的、自發的行為——簡言之,或許有這樣的行為,或者,換句話說:道德論斷只同自由的意圖和行為有關。但是,這整個意圖和行為的類則純系捏造。因為,道德標準所依據的世界是根本沒有的——不存在道德和非道德的行為。
〃道德〃和〃非道德〃對立概念的產生乃是心理錯誤的結果。〃忘我的〃、〃無私的〃、〃否定自我的〃——這一切都不屬實,是憑空臆造的。
有關〃自我〃的教條主義是錯誤的。因為,自我,這是原子論的提法,它同非我〃的對立是虛假的;同理,從生成的角度來說,自我成了存在物。自我的實體化是虛假的:因為,這種實體化(相信個體不死性)乃是由於宗教道德教育的莊力而產生的信條。根據對自我的人為的解脫和真正的解釋。人們發現了一種似乎無可否認的價值對立:個別的自我和龐大的非我。個別自我的價值僅僅在於同龐大的〃非我〃的關係,或從屬於它,而且正是為了它而存在,看來這是不言而喻的。——群畜本能決定了這一點。因為沒有什麼比個人的主權更令這種本能反感的了。但是,假如把自我理解為一種當然的東西,那麼其價值必然在於否定自我。
也就是說:
1、錯誤地把〃個體〃獨立化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