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2/4 頁)
兒腫,其餘並無異狀。此際多虧了一旁兩個堂倌多事:一個隨顧氏下樓來的說:“這位爺的臉不礙事罷?”另一個手上捧著兩盤牛肉的卻道:“這位爺的肚子不礙事罷?”歐陽秋回神再一尋思,又低頭望一眼還緊緊捏在他指間的《無量壽功》小冊子,恍恍惚惚地明白過來——
僅僅片刻之前,他已經且參且習地打入了這“無量壽功”的第三層心法。這一層的名目是“川流七坎”。由於是隨手翻讀,歐陽秋並未存心修煉,但是目接神會,不知不覺走魂,將一股真氣從百會、太陽、天眼、人中、牙腮等五穴朝下徐徐注入,經過了空閒、天井、肩井、玄機、氣門,又分作兩股,一股由將臺往後脊逼入鳳眼,一股由七坎下行至章門再入丹田。這十五個穴原本都是點穴家最擅最熟的穴位,倘以犀銳無匹的外力擊之,勢必非死即傷。
然而,當年由曹仁父一人分傳曹、魏兩支的“無量壽功”卻令修習者以意使氣,可由冥坐觀想中將這十五個要害大穴變成充盈內力的氣門——就好比從人的軀體內部向外開出十五個單向的活塞——始於百會、終於丹田——每個穴位都自成一小宇宙。功入第三層者尤能體會其“廣開方便門/大展包容量”、廣袤虛空卻堅實飽滿之感。可這歐陽秋並未從“無量壽功”的第一層“念起三焦”和第二層“氣回五行”逐步修習,得以控制內力出入穴門的虛實強弱;他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正在隨意瀏覽之間將他畢生勤習外家拳法的一縷陽剛之勁悉量傾出,這勁力在這十五個穴門上失了導引,自然忽衝忽突、進退失據,是以在頭臉之上明顯可見的百會、太陽、天眼、人中、牙腮等五穴之處便冒出了棗粒大小的氣泡。實則其餘十穴亦復如此,所謂“真氣跌宕、肌膚暴突”,即俗稱之走火入魔的一種皮相。幸而那兩個堂倌閒閒問了兩句,歐陽秋方才一悟,連忙掩卷調息——可是為時已晚:此際他骨乏筋困、皮鬆肉弛,數十年鐵馬硬橋所練成的功夫竟然在那伸手救起自己妻兒的頃刻之間,猶如經歷一場拼死鬥活的大戰而殺脫了力一般幾至廢盡。此刻的歐陽秋竟連臂彎間的孩兒也差一點抱不住了。
顧氏偏在這時悠悠復甦,漫聲問道:“打贏了嗎?”
這一問,問得歐陽秋哭笑不得,心頭忽地一愀、又忽地一暖,暗自轉念道:果然是造化弄人,叫我歐陽秋在這半個時辰之內盡棄所有、失一切,卻不意保全了一雙全心全意依我、靠我、愛我、敬我的妻兒。此中難道正是天意天數、不可違拗?行念於此,歐陽秋不覺熱淚盈眶,輕聲答道:“贏了、贏了,比贏了還要好呢!”他心裡醒悟的卻是:如今我一無所有,才悟出這一無所有的暢快;回頭再看不過半個時辰之前在武術考試的擂臺上盼勝爭強、逞勇鬥狠的那一刻,自己耳目所接、意念所觸者,哪裡有過身邊這兩個如此親近、如此憐懷的人兒?
即此一悟,歐陽秋和他一妻一子的命途便踏上了另一條道路。他變賣所有、齎發了小客店裡的一應用度。隨即將妻挈子,北返泰安。只這沿途舟車飲食,仍需一大筆盤纏,卻往何處張羅呢?武林史有交代:“民國十七年,有異人複姓歐陽者創‘說拳’之藝;每至逆旅輒設‘講功壇’於室,懸一小招、榜於門楣。凡迎客少則一二人、多則三五人,口授導引之法、身步之姿,十日可見小成。聞道爭趨者常數十百,然歐陽氏詳觀慎擇,非售術圖利者也。蓋有清以來光大武學、弘揚武道者,以歐陽子一人最稱有功。其人肥大壯碩,然常端坐說法,向未演術示人。有欲搦戰以試其力者,歐陽子即俯首謝之,謙辭不敵。而自奉束脩以上,得聞其藝者則無不勇猛精進,斯亦奇哉。”質言之,歐陽秋自此成為一個介乎說書人和賣藝人之間的角色;全憑口舌宣講武術,從不與人拳腳相向。可想而知,由他“詳觀慎擇”而得聆教誨的、介乎聽眾和徒弟之間的說拳物件,也多非暴虎憑河之輩。至於“講功壇”的內容,應該就是熔螳螂拳與“無量壽功”於一爐而冶之的一種藝業。如此過了一年,歐陽秋才回到老家,他的獨子歐陽崑崙也快兩週歲了。
由於在南京小客店中那一場走火入魔的虛驚,使歐陽秋絕意武術,然而困於生計艱難,又不得不開立說拳講功的行當,原非得已。至於歐陽崑崙這個獨子,歐陽秋自然不希望他步上自己的後塵,成為一名練家或武士。是以每當在旅途之中講功授藝之際,歐陽秋總是教顧氏攜子暫避,以免這孩子無意間聽了些枝節去,卻像他一樣落得個終身殘疾。
某日,歐陽秋剛在老家附近泮河之上的通西橋畔覓個所在、開壇宣講,便令顧氏帶著歐陽崑崙出門遊玩。這原本是極其尋常的一日,不意卻又逢上了異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