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計策。
團隊為大:朱元璋投軍打天下(7)
曾多次出使*厥的太常卿鄭元璹說:“戰則怨深,不如和利。”中書令封德彝則認為:“突厥恃犬羊之眾,有輕中國之意,若不戰而和,示之以弱,明年將復來。臣愚以為不如擊之,既勝而後與和,則恩威兼著矣。”其他大臣也沒有堅持主戰的。李淵綜合考慮,最終採納了封德彝的意見:先小勝之,以取得討價還價的餘地,不能太示弱了。
八月二十日,突厥東路的主力大軍進抵汾水東岸,唐幷州大總管、襄邑王李神符率部迎戰,擊破突厥軍隊,首戰告捷;稍後,汾州刺史蕭顗也率汾州守軍迎戰,大破突厥的先頭部隊,斬首五千。
頡利可汗親率的東路軍雖遭挫折,但是兵力仍然十分強大,繼續一路挺進。眼看一場大戰已經不可避免。就在這時,李淵派出的和談使者鄭元璹到了。
鄭元璹雖深入虎穴,但毫無懼色,並且擺出了一副強硬的姿態,詰問可汗為何背棄兩國修好的盟約,悍然入寇,頡利可汗無言以對。鄭元璹又說:“唐與突厥,風俗不同,突厥雖得唐地,不能居也。今虜掠所得,皆入國人,於可汗何有?不如旋師,復修和親,可無跋涉之勞,坐受金幣,又皆入可汗府庫,孰與棄昆弟積年之歡,而結子孫無窮之怨乎!”
頡利可汗被這位出色的外交大臣說服了,最終撤軍北迴,一場大戰避免了。
唐李淵、李世民都是一代英豪,都善於利用團體的智慧,而不是一味專斷。在戰和的緊要關頭,透過“廷議”的討論方式確定了正確的戰略決策,使大唐既免於大戰,又不失顏面,可謂兩全,為後來徹底消除邊患贏得充分的準備時間。
諺語說得好:“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作為一個團隊的領導者,就應當善於依靠團隊的集體智慧,並且給每個團隊成員創造機會充分釋放自己的能量,這才不違一切團隊建立時的初衷。發揮團隊智慧,是團隊之道,也是領導者之道。
以眾為鑑:李世民三鑑明是非
“人無完人”,個人是有缺陷的。對於自己的缺點、毛病不能熟視無睹,而要儘量克服、避免。
在一個團隊之中,團隊就像一面鏡子,反映出個人所擁有的一切:一方面是個人的工作才能和優良品德、習性;另一面又是掩飾不掉的缺點、毛病。團隊力量的好處是,不僅反映出個人的問題,還會給個人改正這些問題的機會,並且提供適當的幫助。
對於團隊的領導者,尤其應該常常照照團隊這面鏡子。古人云:“兼聽則明,偏信則闇”。有了這面鏡子的關照,就可以少犯很多錯誤,避免重大決策的失誤。
在某日化集團,作為市場重點的華南大區,總經理人選一直搖擺不定,兩年來走馬燈似的換了好幾人。年初,五家國內知名獵頭公司曾先後向集團推薦了9人,但真正被董事會看好的只有一人。此人姓靳,35歲,MBA,有三年外企背景。8月份空降到集團之後,被委以華南大區營銷副總經理之任。
走馬上任三個多月,董事會明顯地感覺到了靳總的專業能力和高效的執行力。應該說,靳副總為董事會交了一份滿意度較高的試用期答卷,而他自己也感受到了董事會的信任和滿意,期待著08年能晉升為華南大區總經理。董事會中的多數董事也認為靳副總應該是華南大區總經理的不貳人選。
作為集團的董事長,曹總對近兩年來華南區高管頻繁換人造成的市場起伏痛徹猶深,因此,他不願再看到所謂的眾望所歸,眾口一詞,他更想聽聽基層員工的聲音,聽聽第三方的聲音,特別是專業人才“質檢”機構的聲音。
團隊為大:朱元璋投軍打天下(8)
於是,一方面,他讓集團人力資源部按既定的程式對華南區中高層管理幹部進行考核;另一方面,請智尊測評公司以專業的人才評估技術給他一個考評結論作為參考。
智尊測評公司從集團的企業競爭戰略層面對大區總經理提出要求出發設計了一系列評估專案,得出了與董事會普遍看法相反的結論:(1)關於崗位勝任能力:候選人的兩項關鍵的能力“戰略思維”、“影響力”顯得非常薄弱。(2)關於職業傾向:候選人具有現實傾向,屬於技術和運動取向;(3)關於職業價值觀:候選人缺乏自主性,喜歡由他人來安排自己的工作;(4)關於行為風格:候選人習慣遵循已有的程式和架構,有時專制而不夠寬容。
綜合評鑑,智尊測評公司認為,雖然候選人的成就導向和組織協調能力表現相對突出,並具有較強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