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家學派的《莊子》一書有大量對儒家言論的評判,可見一斑。孔子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影響力,與他廣收弟子的辦學模式是分不開的。
孔子對弟子進行教育,傳授知識,不僅是言傳身教,而且是有教材的。這些教材經孔子編撰,在弟子中間傳閱,從此不再為官府私自享用。要知道,孔子辦學以前,貴族集團壟斷著教育,平民沒有受教育的權力,學校都是為貴族子弟而設的。孔子私學的創立,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舊格局,使得“知識下移”、“學移民間”,讓更多各階層的人有了享受到受教育的機會,使中國古代教育出現了劃時代發展。
孔子的教材內容的來源是古代文化典籍。孔子“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教材內容經整理編排,形成六部經典:《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的基本內容,在孔子以前早就有了,但是散失很多。孔子博聞強志,經過精編細選,形成六經。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團隊為大:朱元璋投軍打天下(6)
六經的整理,並非專門為了教學,也是孔子預備留給後人的一份厚禮。六經的傳播,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熹曾引用一句詩來形容:“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整理的六部經典,堪稱是被使用和傳播最為廣泛的共享教育資源。
孔子從三十歲左右開始就廣收門徒,即使在魯國從政和周遊列國期間,也未放棄發展他的事業。孔子不被所用,退修詩書,為中國古代文化的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世界諾貝爾獎獲得者曾聚集巴黎,宣稱:“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前,從孔子那裡汲取智慧。”
如果說,團隊中的協作、配合是團隊的“生產機制”,那麼團隊的可共享資源就是團隊最大的衍生產物。這是一座寶山,有物質條件可供利用,有智慧的營養可供吸取,有情感關懷可供感受。正是因為這座寶山,團體的智慧勝於個人的智慧,團體的教育勝於個人的學習;團體的鼓勵勝於個人的安慰,團體資源是個人成長最好的搖籃。
集思廣益:李淵的頭腦風暴法
一些企業僵化地看待地位和職務這類東西,事事聽從領導和權威的意見。但實際上,權威頭銜並不一定代表智慧,領導者的才能也並非體現在個人才智上面。精明的領導者會告訴其下屬,只管放開眼光,全面、仔細地觀察企業的運轉狀況,而不必受組織機構表職位安排的限制。
“頭腦風暴”的特點就是讓所有參與者打破框架,敞開思想,使各種設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創造性風暴,產生大膽、新穎、獨創的設想和意見,充分發揮團隊的集體智慧。高明的領導者從來都是整合資源的高手,善用智慧的行家。設想一下,如果能將所有員工的智慧與能量充分調動起來,並且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企業會出現怎樣生氣勃勃的局面?
每月,TT公司都會組織經理級以上的人員去郊區開會一天。這個會議沒有過於明確的主題,主要是讓大家暢所欲言,從各自的角度出發,對營銷、管理、專案管理進行評判。這天大家可以拋開職位級別的束縛,誰都可以提出問題,不同的人也可以給出他自己認為的答案。
這樣的會議被大家戲稱為“TT建設公司學術會”。這樣的會通常由各個公司的總經理輪流主持,自己命題,利用“頭腦風暴”的方式進行廣泛的研討。
每次討論結束後,大家還會進行快樂的晚宴,有的時候還有篝火晚會,氣氛輕鬆、放鬆、愉快。
就是這樣的會議形式,讓公司成員相互有了更多的瞭解,在這個過程中,集團總經理也能密切觀察每一個人。對於集團公司來講,這更像一個人才選拔會。透過“頭腦風暴”這種無拘無束、觀點碰撞方式的演練,很多有能力的人才得以有機會展現,也不斷有更合適的人才走到合適的崗位,使公司的管理越來越順暢。
“頭腦風暴法”的發明者是美國學者阿歷克斯·奧斯本。奧斯本借用這個病理概念來比喻思維高度活躍,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而產生大量創造性設想的狀況。這種方法的關鍵在於打破一切框框,破除等級觀念,在一個自由輕鬆的環境中進行。TT公司老總將會議桌搬到野外,顯然深得此法真諦。
唐武德五年八月(622年),頡利可汗從雁門入寇,隨即兵分兩路,頡利可汗親率東路軍攻幷州,另一路攻原州(今寧夏固原縣)。面對突厥的大兵壓境,李淵不敢掉以輕心,積極分兵防禦。但李淵不想與突厥全面開戰,而是希望和解。為商討戰和大計,李淵馬上召開廷議,向百官詢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