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2/5 頁)
據袁崇煥的策劃,
派遣諸將分屯錦州、松山、杏山、右屯、大淩河、小淩河諸
要塞,又向北推進了二百里,幾乎完全收復了遼河以西的舊
地,這時寧遠又變成內地了。
清兵見敵人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推進,四年之中也不
敢來犯。然而進攻的準備工作卻做得十分積極,努爾哈赤將
京城從太子河右岸的東京城移到了瀋陽,以便於南下攻明、西
取蒙古,保持充分的出擊姿態。
孫承宗有才識,有擔當,有氣魄,袁崇煥對他既欽佩,又
有知遇的感激,這樣的上司是極難遇到的。眼見他和孫承宗
的共同計劃正在一步步的實現,按部就班的收復失地,這幾
年袁崇煥一定過得十分快樂。他和手下將領滿桂、左輔、朱
梅、祖大壽、何可綱、趙率教、孫祖壽等人的戰鬥友誼,也
在這些日子中不斷加深。
可是好景不常,時局漸漸變壞。天啟皇帝熹宗越來越喜
歡做木工。魏忠賢的權力越來越大,儘量發揮他地痞流氓性
格中的無賴、無知、無恥、以及無法無天。
天啟五年,魏忠賢大舉屠戮朝廷裡的正人君子,將彈劾
他二十四條大罪的楊漣下獄。同時下獄的有左光斗、魏大中、
袁化中等大臣,所誣陷的罪名是貪汙。百姓大憤,數萬士民
在北京街道上呼叫大哭。魏忠賢不敢正式審訊,命獄卒在監
獄中打死了這些大臣。楊漣死得最慘,土囊壓身,鐵釘貫耳。
不久,魏忠賢又殺熊廷弼。
熊廷弼在遼東立有大功,蒙冤入獄,百姓都很同情他。民
間流傳一部繡像演義小說《遼東傳》,描寫熊廷弼守遼東的英
勇事蹟。魏忠賢的徒黨中有一個名叫馮銓的,他父親當年在
遼東作佈政的官,清兵未到,先就鼠竄南逃。《遼東傳》第四
十八回有“馮佈政父子奔逃”一節,描寫馮銓父子棄職而逃
的狼狽醜態,可說是當時的“新聞體小說”。
馮銓對這事深為懷恨,又要討好魏忠賢,於是買了一部
《遼東傳》放在衣袖裡,見到熹宗後,把小說拿出來,誣告說:
“這部演義小說是熊廷弼作的,他吹噓自己的功勞,想要免
罪。”熹宗信以為真,登時大怒。大概他看到小說中的繡像將
熊廷弼畫得威風凜凜,而文字中或許對皇帝還頗有諷刺,於
是即刻下旨將熊廷弼斬首,還將他的首級送到各處邊界上去
給守軍觀看,那就叫做“傳首九邊”,說他犯了不戰的大罪。
然而真正應當負責的王化貞反而不殺。
文字獄也開始發展。江蘇太倉的兩個文人作詩哀悼熊廷
弼,都被加以“誹謗”罪名而處斬。
魏忠賢喜歡文官武將送他賄賂,越多越好。孫承宗帶兵
十多萬,糧餉很多,應當大量剋扣下來轉奉給他“九千歲”才
是。孫承宗不肯這樣辦,魏忠賢自然不喜歡,於是派了個吹
牛拍馬的小人高第去代孫承宗作遼東經略。高第一到任,立
刻就說關外之地不可守,要撤去關外各城的守禦,將部隊全
部撤入山海關。
這戰略之胡塗,真是不可理喻。那時清兵又沒有來攻,完
全沒有撤兵逃命的必要。大概他是怕一旦來攻,非敗不可,還
是先行撤兵比較安全。
袁崇煥當然極力反對,對高第說:“兵法有進無退。諸城
既已收復,怎可隨便撤退?錦州、右屯衛一動搖,寧前就震
驚,山海關也失了保障。這些外衛城池只要派良將守禦,一
定不會有危險的。”高第不聽,下令寧遠、前屯衛也撤兵。
袁崇煥倔強得很,抗命不聽,說道:“我做的是寧前道的
官,守土有責,與城共存亡,決計不撤。”
高第是膽小的書生,袁崇煥雖是他部屬,但見他蠻勁發
作,聲色俱厲的不服從命令,也就不敢對他怎樣,只是下令
將錦州、右屯、大小淩河、松山、杏山的守兵都撤去了,放
棄了糧食十餘萬石。撤退毫無秩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