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錫山,";請為和平運動";。18日,透過魏道明轉告外交部長王寵惠,";在能容忍的情勢下,總向和平途徑為上計";。何應欽同意徐永昌的意見,建議徐向時在廬山的蔣介石陳述。21日,徐永昌致函蔣介石稱:";對日如能容忍,總以努力容忍為是。蓋大戰一開,無論有無第三國加入,最好的結果是兩敗俱傷,但其後日本系工業國,容易恢復,我則反是,實有分崩不可收拾之危險。";24日,他又向蔣介石建言,";勿忘忍是一件很難捱的事";。
在知識階層中,胡適、蔣夢麟等都主張";忍痛求和";,認為";與其戰敗而求和,不如於大戰發生前為之";。為此,胡適兩次面見蔣介石。7月30日,他向蔣提出,";外交路線不可斷";。五日,他向蔣建議,放棄東三省,承認";滿洲國";,以此解決中日兩國間的一切";懸案";,換取東亞長期和平。8月6日,胡適要求在大戰之前作一次最大的和平努力。他在面交蔣介石的書面建議中提出:1。近衛內閣可以與談,機會不可失;2。日本財政有基本困難,有和平希望;3。國家今日之雛形,實建築在新式中央軍力之上,不可輕易毀壞。將來國家解體,更無和平希望。胡適希望經過努力,能在中日間維持五十年的和平。
和戰是攸關國家命運、前途的大計,蔣介石不能沒有矛盾。7月10日,蔣介石認為,日軍挑釁,意在奪權盧溝橋,";此為存亡關頭,萬不使失守也";。12日,蔣介石得知日本關東軍已到天津,內閣宣言動員全國政界與產業界擁護閣議,感到";勢必擴大,不能避戰矣";!當日下午,與汪精衛商談時局。同日晚,蔣介石決定在永定河與滄保線作持久戰,嚴令制止與日方的妥協行為。16日,蔣介石邀集各界人士158人在廬山舉行談話會,討論《應戰宣言》。該《宣言》空前堅決地聲稱:";如果戰端一開,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但是,對於這份宣言應否發表,何時發表,眾議不一,蔣介石自己也猶豫不定。16日日記雲:";宣言對倭寇影響為利為害?應再研究";17日日記雲:";倭寇使用不戰而屈之慣技暴露無餘,我必以戰而不屈之決心待之,或可制彼兇暴,消弭戰禍乎?";";我表示決心之文書,似已到時間!";19日,蔣介石決定排除阻力,公開發表";應戰宣言";,";再不作倭寇迴旋之想,一意應戰矣";。日記雲:";人之為危,阻不欲發,而我以為轉危為安,獨在此舉。但此意既定,無論安危成敗,在所不計。";當日決定核發戰鬥序列。為了減少這份《宣言》的衝擊力,他將之改稱為";談話";。
廬山談話的措辭空前激烈,但是,蔣介石並沒有下決心關閉";和平解決";的大門,所以同時表示:";在和平根本絕望之前一秒鐘,我們還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盧事的解決。";此後,隨著日本軍事行動的擴充套件,蔣介石的抗戰決心逐漸堅決。27日,日軍全面進攻北平附近的通州等地,蔣介石日記雲:";倭寇既正攻北平,則大戰再不能免。";";預備應戰與決戰之責任,願由一身負之。";28日,日本政府下令長江沿岸近三萬日本僑民撤離,顯示出異乎尋常的跡象。同日,北平淪陷。30日,天津淪陷。蔣介石感覺到,再不抗戰,必將遭致全國反對。其日記雲:";平津既陷,人民荼毒至此,雖欲不戰,亦不可得,否則國內必起分崩之禍。與其國內分崩,不如抗倭作戰。";蔣介石認為:中國方面可謂完全沒有組織與準備,弱點很多,";以此應戰,危險實大";,但日本";橫暴";,";虛弱";,";以理度之,不難制勝";,";為民族之人格與振興民族之精神,自有轉危為安,因禍得福之機";。7日,蔣介石召開國防會議,會上,何應欽報告軍事準備情形,提出第一期擬動員一百萬人投入作戰,其中,冀、魯、豫方面約60萬人,熱、察、綏方面約15萬人,閩粵方面約15萬人,江浙方面約10萬人,可見,當時尚未將上海地區視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