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護寨子的營盤。
營盤山上臨崖的地方,全用巨石砌起了一道高度和寬度都在一米左右的牆。這堵石牆把營盤山的懸崖圍起來後,讓營盤山四周的懸崖變得更加高不可攀,也使營盤山上變得更像一座城堡。站在圍牆邊,撫摸著眼前這一塊塊已經長滿了苔鮮、不知歷經了多少年風雨浸蝕的石頭,不禁讓人產生無盡的遐想。這座營盤修建於什麼朝代什麼年月?者要寨子的先祖們,在這座營盤山上跟入侵者要寨子的外地盜匪打了多少仗?可惜,圍牆上的石頭不會說話,它們不能告訴我想知道的一切;可惜,我沒有在圍牆上的石頭上發現隻言片語的字跡,無從考證我想知道的一切;可惜,在能夠找到並閱讀的地方文獻及者要寨子的相關族譜上,我沒有找到相關的記載,不能破解我想知道的一切。於是,我只能靠自己的想象來推測想知道而不能知道的那些陳年往事。
也許,在者要寨子開始有人定居以後,營盤山就開始被寨子裡的人利用起來。因為生活在那些*不堪的年代,飽受戰亂之苦的人們,都渴望擁有一個安祥的地方享受天倫,於是,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的營盤山,就成了人們避難的首選之地。當戰亂波及到者要寨子的時候,人們就背上糧食,扛著鋪籠帳蓋,帶領全家老幼爬上營盤山躲避起來。那時,寨子裡的人並沒有現在多,營盤山上足夠全寨人居住。到營盤山以後,老人、孩子和女人,都在山上的巖崖下休息著,男人們則在上山的入口和懸崖的邊緣守護,保衛全寨老幼的安全。戰亂過後,全寨老幼又才下山回到寨子裡。
也許,營盤山是者要寨子王氏家族的先祖王發昇到此定居以後才修建起來的。因為修建營盤山上懸崖邊的圍牆和上山的道路,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如果沒有一定數量的銀兩投入,不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恐怕很難把營盤山修築成現在的樣子。而王發昇作為為大明洪武皇帝駐守南疆的功臣和戰將,則完全有能力籌集到修築營盤所需的銀兩,完全有能力組織發動修築營盤所需的人力。同時,出於戰鬥和防禦的需要,王發昇也需要修築一處既有利於指揮戰鬥、又有利於防守敵人大規模進攻的營盤。於是,具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的營盤山,就成了王發昇修築營盤的首選。就這樣,王發昇在古人修築的基礎上,把營盤山修築成了一處軍事戰備基地。在此後的歲月裡,居住在者要寨子裡的人們,一代接一代地利用營盤山來作為抵禦外來侵犯時的戰鬥陣地,保護全寨老幼的生命財產安全。
從想象中回過神來細細一看,發現懸崖之上的營盤山成錐柱體形狀,共由四個臺階構成。臺階之間的高度,高的地方有兩丈左右,低的地方有七八尺;臺階上的平地,寬的地方有三丈左右,窄的地方也有一丈有餘。進入營盤山上後被圍牆圍起來的平地是第一臺階。從第一臺階登上第二臺階,從第臺階登上第三臺階,都是先人把巖崖低的地方挖成斜坡後改成入口。從第三臺階登上營盤山的最頂端,四周都是兩丈多高的巖崖,沒有地方可以改造成攀登上去的入口。要想攀上營盤山的最頂端,須採取走“之”字形路線的方式,抓住生長在巖崖間的樹木,爬上巖崖上最矮的一個的小臺階後,再順著巖崖縫隙爬上位置稍高一些的另一個小臺階上,就這樣一個小臺階接一個小臺階地往上爬,雖然有些艱險,但最終還是可以安全地登上營盤山上的最頂端。
營盤山的最頂端是一塊平平整整、呈橢圓形的大石板,面積大約有二十多平方米左右。石板中央有條寬約一尺左右的縫隙,隙中並排生長著三棵樹。這三棵樹粗細不同,高矮不同,但樹幹都像虯龍一樣顯得蒼勁強健。生在中間的是一株香樟樹,有成年壯實男子的手臂一般粗細,高約兩米左右;生在左面的是一株梘樹,有成年壯實男子的大腳拇趾一般粗細,高不足一米;生在右邊的是一株槐樹,有成年壯實男子的大腿般粗細,高五米有餘,樹幹在剛生出縫隙邊緣就分成兩株同樣大小的支幹。這三株樹與生長在石板邊緣四圍石縫隙中的那些高矮不一的樹木一起,讓登上營盤山上的人見證了生長在岩石縫隙中的生命奇蹟。山頂上的石縫隙裡,能有多少泥土?能有多少水?但生長在石縫隙裡的這些樹,卻能夠存活下來,而且還頑強地存活了很多年,不得不令人感到驚奇,不得不令人由衷地讚歎。那些長得高大挺拔的,就像生活在困境裡但仍然成才的人,更值得佩服;那些長得低矮細小的,儘管不引人注目,但比起那些已經枯死的樹木,算得上生活的強者,也很令人佩服。
站在山頂環顧四周,覺得營盤山更加與眾不同。四座高矮相近又相聯在一起的高山,從南至北呈弧形狀,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