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軍國民化(為新書求支援)(第1/3 頁)
(無語的新書《鐵血宏圖》已經同步更新,您的每一個推薦、每一個收藏對於《鐵血宏圖》而言,都是極為珍貴的!新書不易,還請大家多多支援,拜謝!《鐵血宏圖》小說群:,歡迎書友加入,一起討論劇情!嘿嘿!再次重申,新書不會影響老書!老書會正常更新。ps:這推薦是為新書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錯了!)
“反觀歷史,弘武六年決定著未來,決定著中國的未來,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開始了其從未曾有過的銳變,這種銳變是根本上的……而最為根本的銳變是臣民至國民的銳變。在隨後的數十年間,透過不斷的國民改造,四萬萬皇帝陛下的臣民成為了中華帝國的國民,這種改變始於弘武六年,而出人意料的是,這種改變卻始自於最受後人病詬的是,其竟然始自於軍國民化。”
《帝國百年》
“村公所的人,過去是靠民間有聲望計程車紳,而現在則要把軍人送進村公所,這樣的話,那些退役……嗯,在鄉軍人的身份如何介定?”
在皇宮的書房內,面對著陛下的要求,袁世凱已經開始用筆在紙上計算著什麼了。去年,結束了東瀛總督一職的的他回到了南京,晉升為帝國的民政大臣——在內閣之中,民政大臣地位之顯,僅次於總理大臣。
可以說此時的袁世凱已經位極人臣之顯,不過即便如此,他依然小心翼翼的,畢竟高處不勝寒的道理他還是懂得的。
沉思片刻,唐浩然搖了搖頭說道:
“村公所所兼職檔案員、郵遞員,又要調解一堆小糾紛,應該算是公務員。話說回來,按照帝國陸軍軍律的規定常備兵支給全額津貼——每月四元,服役三年退為後備兵,月支津貼兩元;又五年退為在鄉軍人,津貼每月一元;平時各就其業,冬季調操一月,又十年除其軍籍……”
在很大程度上,當年東北軍的建立過程中,唐浩然充分參考了北洋陸軍的組織條例,尤其是常備軍、續備軍、後備軍的規定上,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非常簡單,中國沒有義務兵的先例,而且軍人的歷史地位低下,所以建立“義務兵役”時,同樣參考了北洋陸軍的建設,最終這種義務式強制徵召和僱傭兵式組織成為了陸海軍組織的特點,每一個士兵從服役那天起,國家就和其“簽訂”了長達十八年的合同,在這十八年中,士兵即便是退役也能從國家領取軍餉,應該是津帖。
得益於軍人地位的提高,加之強行推動的義務兵役制,使得的現在軍隊從來都是徵召最優秀者,畢竟每個年滿18歲的公民都需要服兵役,現在的軍隊往往雲集著中國身體素質最為優秀的農村子弟——95%計程車兵來自於農村。
實際上,這正是陸軍與海軍的區別,陸軍往往都是泥腿子——士兵大都來自農村,海軍士兵大都來自城市,前者服兵役是因為法律,而後者服兵役卻是因為嚮往大海。甚至兩者的軍官也是如此,而相對應的是,相比於文盲也可以接受的陸軍,海軍對士兵的素質要求更高,甚至現在海軍已經提出了非高等小學不可的基本條件,而這恰恰是農村子弟最大的軟肋。
也正因如此,唐浩然提出的“農村軍人免稅”方案,才會不至於因為城鄉區別作廢,不過這並不意味著對於城市軍人沒有優待,相對應的是城市軍人的退役金會適當的增加。總之,對於軍人是公平的,不會因為他們的出身不同,而虧待那一方。
在唐浩然最初的計劃之中,不過只是透過“稅務優待”去扶持出一個“鄉間的特權階層”,進而作為“鄉間基石”穩定鄉村,在保障國家對鄉村控制的同時,阻止任何“動盪”於鄉村發生。
但現在,隨著計劃的完善,最初的“優待軍人”卻轉向了另一個方向——“軍國化”,為未來戰爭作準備的軍國化!
如果說,當年唐浩然於東北施政時,所做的準備是為了準備國家的統一以及與俄國的對抗的話,那麼現在的準備,卻是為了中國的百年之利,也正因如此,“軍國化”已經成為不可避免之事,當然,更重要的一點是,這也是國民改造的要求。
而在推行全國“軍國化”的過程中,在鄉軍人將來擔負起維護國家基層秩序的核心,在過去的十年間,軍人、軍屬都享有某種程度上的優待,比如軍人家庭可以懸掛“皇家龍紋徽章”等等,但是這往往只限於榮譽,相比於榮譽,這一次,唐浩然準備給予他們的卻是更為實際的東北——免稅。
農村軍人免徵田賦的權力,當然,得益於建元后的土地登計,使得政府掌握有每個軍人家庭的土地畝數,加之法律上的禁止,因而絕不可能出現所謂的“投效”。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