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應對之策(為新書求支援)(第1/3 頁)
(無語的新書《鐵血宏圖》已經同步更新,您的每一個推薦、每一個收藏對於《鐵血宏圖》而言,都是極為珍貴的!新書不易,還請大家多多支援,拜謝!《鐵血宏圖》群:,歡迎書友加入,一起討論劇情!嘿嘿!再次重申,新書不會影響老書!老書會正常更新。PS:這推薦是為新書求的!大家可不要投錯了!)
廢物!
這是一群什麼樣的廢物?
或許,那些讀過幾年書的人,他們看似接受現代的教育,他們學會了識字,學會了數學、學會了地理,知道的地球是圓的,甚至瞭解了達爾文的進化論,學會了基本的科學知識,瞭解了世界,甚至可能還說兩句英文。
六年的高小之後呢?
對於農村的高小畢業生而言,他們的選擇並不多,他們要麼考進中學,前提是獲得獎學金,畢竟中學教育並不是免費的,現在受困於財力,也根本不可能實施中學階段的義務教育。他們要麼考進免費的師範學校,接受免費的五年制師範教育。
而對於數量眾多的農民子弟而言,這兩者的比例都非常有限。最終,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即便是能夠考慮上初中,也會選擇棄讀,因為無法負擔學費,這些進取無望的學生,在這個遍地文盲的國家,在鄉村之中等若“知識分子”,就像過去的鄉間的童生、秀才。
也就是這群本來應該在鄉村中發揮作用的接受現代教育的學生,他們卻不再適應農村,或者說適應身份的變化——從學生再次變成農夫。所以,他們便像蔡元培所說的那樣,像過去的秀才一般,伸手不拿二兩。
“他們既不能幫助家人幹活,又不屑於此,甚至,他們同樣不屑於進城務工,於他們看來,即便是進入工廠也是辱沒了他們……”
蔡元培的話語讓唐浩然的腦海中浮現出了另一個時空另一位教育家對農村教育的那一番震耳欲聾的警言。
“中國的鄉村教育走錯了路!他教人離開鄉下往城裡跑,他教人吃飯不種稻,穿衣不種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羨慕奢華,看不起務農。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農夫子弟變書呆子。”
最終,這種書呆子會變成什麼呢?
這些“書呆子”中的大部分,淪為了“新秀才”,至於其中少數考入師範接受免費教育的精英們,他們又會走向什麼道路呢?
這些人大多來自貧寒家庭,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鄉村青少年中的佼佼者,透過激烈競爭的入學考試就證明了他們的能力,使這一批人有優越感。同時他們也有不平感,因為在他們看來考入師範本身就體現了社會的不公:因其優秀而透過考試,本來可以有更好的前途,無奈只是由於經濟困難而不得不入免費的師範,而非更有前途的中學。
而當他們展望前途的時候,他們已註定要困守鄉間,拿著低薄的薪金,貧苦終生,與城市的知識界少有溝通,而且幾乎沒有改變自身狀況的可能。而更為重要的一點是進入師範學校後,他們接觸到了一些現代思想,一些激進的社會理論,使他們開始對鄉村社會進行反思。
相同的家庭背景和艱苦的求學經歷使得學校的農家子弟有著共同語言,形成了無形的交往圈子,激發了其階級意識。也正因如此師範學校極有可能成為醞釀和滋生激進思想的溫床,社會活動的中心。在這種氛圍中,許多學生思想激進,進而成為革命的同情者和支持者……
這一切是另一個時空的現實,而在這個時空之中,這一切現在並未顯現出來,但是誰知道將來呢?
吸著雪茄煙,唐浩然默默的站立在那裡,他的視線隨之投向遠方,神情越發的凝重起來,他首先想到的是革命,想到了革命的溫床……
師範是有可能成為溫床的,畢竟,與另一個時空中不同,在這裡,政府固然提供免費的師範教育以及中學獎學金制度,但是後者只有每所學校中最優秀的學生才可以得到,至於師範,很多人之所以讀師範,未嘗不是奔著接受免費的中等教育而去的。
曾經在東北,便有那麼一些人,就報著投機之心,試圖透過師範接受免費的中等教育,卻又無意作為教師服務,也正因如此,才會出臺嚴厲的法規,甚至從根本上制止師範生在畢業十年內考大學。
也正因如此,那些人難免會有不滿之心,而這些不滿就是革命的溫床!
十年前,唐浩然自己是一個革命者,但是現在,作為帝國的皇帝,他絕不是什麼革命者,甚至可以說是革命與他而言是互相排斥的,是絕不融於帝國的體系之中的,對於革命的打壓,必須是無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