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告某些斷章取義的人(第1/3 頁)
寫這個東西之前,我猶豫忍耐了很久。
因為如果僅僅有一兩個某空的帖子,或者一兩條書評來汙衊本書,我就直接這麼正式反擊的話,會顯得我很能生事,境界太low。
就好像公交車上,美女被尾行之狼摸了之後,都會下意識先躲開,然後給對方一個鄙視的眼神。而醜女被摸了之後,往往會直接大喊大叫起來,顯得她好像也很有市場,有人願意摸她一樣。
如果我更早一些就發了這段文字反擊,相信也會有很多人更加變本加厲地在背後說:
看看,我們明明都沒看到有多少人攻擊他,就這樣跳出來大喊大叫,弄得自己好像是個大神似的。作為一個撲街,有人肯罵你是給你面子!別的撲街求著大爺們罵,來炒熱自己的書,大爺們還懶得罵呢!
在一個“點選就是硬道理,辱罵也是gdp”的時代,這種顧慮是非常真實的。
所以,一直忍到了今天,我才寫了這片為本書創作立意正名的文字。我很好奇,有些詆譭者究竟是怎麼曲解本書的。
首先申明一點:哪些文字才可以代表作者在本書中要陳述的核心思想與觀點。
書的簡介,無意是可以證明創作意圖與作者觀點的。作品相關當中的專門討論文字,也可以證明我的觀點。
但是,書中主角的某些初期言行,並不代表作者的最終觀點。這只是一種創作手法,我不想和其他套路文那樣,“定義”一個觀念始終明確如一的主角。本書的開頭,或許主角有幾句話看上去偏激,矯枉過正,但那是因為他遭逢鉅變,心理受到了巨大沖擊,所以產生的反彈。
設身處地,如果一個18世紀用紡錘手工紡紗的紡紗工,一輩子以自己的紡紗巧手為傲,突然有一天他的工作被珍妮紡紗機消滅了,他難道不會暫時產生“手工紡紗的手藝有個屁用啊”這種自暴自棄想法呢?他難道不會矯枉過正走極端麼?
這是人性的真實,沒有什麼可諱言的。
如果從主角某一兩句話裡斷章取義,然後就曲解汙衊作者的創作意圖,還四處宣傳散播,這無疑是一件很卑鄙的事情。
下面著重闡述對幾種代表性汙衊的反駁。
第一種最常見的,就是說“作者三觀不正,怎麼能說知識不重要了?難道有百度就不用記住知識,學習知識了?你百度找得到所有知識麼?找起來方便麼?不記怎麼理解?不記怎麼靈活應用?”
反正,就是諸如此類的表述,因為來源很多,我不一一贅述<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reads();</script>。這裡籠統回覆一下。
首先,無論是簡介,還是作品相關,還是其他綜合來看的書中章節,我似乎從來沒有說過“知識不重要”,或者“完全不該記憶知識”。
充其量,我只是說“固化的知識不重要”,以及“沒有必要刻意記憶知識,或者強調要記住知識”。
如何解讀這段話。
首先,我想說的是,知識並不是完全不需要人腦去記住的,是的,索引,目錄,提綱挈領的東西,客觀事物的普遍規律,這些都需要我們放在腦中,予取予求。而且這些東西的產生,都是需要刻苦學習的,任何“觸類旁通、左右逢源”的能力,都是需要深厚的學習底蘊,厚積薄發而來的。
但是未來,作為一個善於管理大腦的人,我們對知識的記憶應該僅限於此,而不再以死記硬背為榮。
相機的出現,並沒有消滅繪畫技藝的存在價值,它消滅的只是“以追求畫畫畫得最像”為目標的這一價值分支的存在價值。如果你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你的畫追求的是“神似”,是“詳略得當的意蘊”,或者別的相機沒法實現的價值,你當然不會被淘汰。張僧繇得畫肉,陸探微得畫骨,顧愷之得畫神。照相機消滅的,充其量不過是張僧繇類別的畫匠(張僧繇就是畫龍點睛那個典故的主角,以畫得像著稱。這裡只是借代,並不是說他完全沒有“骨”和“神”)
同樣知識檢索和獲取的便捷性,也並沒有消滅學習的價值,只是消滅了囤積和硬記的價值。
在學會“草木竹石皆可為劍”的獨孤劍法之前,我們當然有無數條通往它的路徑,你可以學華山劍法,也可以學太極劍法。反正最後只要你見多識廣,浮光掠影,把其中的普世價值,一般規律總結出來,獨孤劍法就悟成了。這一目的達到之後,曾經的華山劍法是記是忘,又有什麼關係呢?
固化知識不重要,不代表不可以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