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五)(第10/10 頁)
求。當然你在憶佛唸佛的時候,你心中現的相是佛的功德相,希求的;那你修不淨觀的時候,你現出的是眾生那種煩惱雜染相。那你的意思是說打斷了你的唸佛的功德,其實這個就看你的心態。當你現出了雜染相的時候,你的心如果是訶責的,是厭惡的,那怎麼會打斷了你念佛的功德?
如果現出的是極樂世界的相狀,我們的心態是欣求的心態;如果現出的是娑婆世界的雜染相狀,應該是以訶責厭離的心態,這兩個沒有衝突。一個厭離娑婆;一個欣求極樂,這兩個是一條線上的。
不過我的建議是這樣,一般來說操作次第很重要。你最好先觀厭離娑婆。你如果不厭離娑婆,直接看極樂世界的功德,你不會很欣求,不會珍惜。一個人經常吃好東西,吃久了他就不會珍惜了。所以次第很重要。你最好先觀娑婆世界的苦惱相,然後告訴你自己:我沒辦法處理。你再觀極樂世界的功德,你會有強烈地皈依、強烈地危機感。所以我們一般來說,是先觀娑婆世界的苦惱相,再觀極樂世界的功德相,這個次第會比較好,先厭離再欣求,這是一個操作的次第。你反過來,效果就不一樣了。
這個假觀的操作,有沒有問題?就是先求調伏,再求引導。當然我們唸佛人先安住,安住在“本來無一物”的角度來面對因緣。面對兩個因緣:一個雜染的因緣;一個清淨的因緣。調伏雜染因緣,引導到清淨的因緣。兩塊:一個眾生法界的厭離;一個佛法界的欣求。安住空性中,先求調伏,再求引導。
【學員提問】師父慈悲!那先調伏再引導,是在一堂功課裡面做,還是說一堂功課做完再引導?就是停留在同一個點?
【師父答疑】最好能夠接著做,因為你調伏會幫助你引導。如果你分兩天,可能你昨天的心情,已經沒有了,會消失掉,因為我們在修行過程中,還是生滅心。
所以你的功課當中,比方你去佛堂先拜佛、打坐,先靜下來,先把心中的波浪靜下來。靜下來的時候,就是把你的所緣境於三摩地所行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