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第39集《佛法修學概要》(第1/5 頁)
《佛法修學概要》最快更新 [aishu55.cc]
乙四、證果篇第四分二:丙 一、總標三乘因果。丙 二、別明三乘果位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一百零二頁。我們講到乙四,證果篇第四。
在正宗分當中前面的三篇,所謂的發心、正見、修行,是一個因地的修學。這一篇證果篇,是一個果地的功德。
這部分我們簡單地說明一下。佛教的因緣觀,當它從一種理論的思想,轉化成一種實際的修證的時候,這個因緣的修證,它是分成內外兩個因緣來看。外在的因緣在《楞嚴經》的意思,是一個充滿障礙的因緣;而我們內在的因緣,是充滿解脫的因緣。這兩個因緣,首先我們要清楚內外兩種因緣。外在的因緣是由過去的業力所變現的一個果報。這個果報本來沒有錯,它也就是顯現一種快樂跟痛苦,如此而已。
但是問題出在哪裡呢?這個因緣它會刺激我們的內心,它不是隻有果報存在。當這個外境去刺激我們內心的時候,會帶動一個很強烈的感受,這種感受會牽動我們的妄想,而妄想最後形成了堅固的執著。我們一般人是很難抗拒外境的刺激的,所以我們一般人會在生命當中變成障礙重重,其實主要的原因只有一個,叫“心隨境轉”,我們太重視外境的變化了。
當我們的心住在外境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產生了三種障礙:一個煩惱障。我們很容易生起貪瞋痴的煩惱。面對如意的境界起貪愛,不如意的境界起瞋恚,中庸的境界生起愚痴;接下來,煩惱相續的活動,就會推動你的身口意去造業,就變成業障了;然後這個業力成熟以後,就在三界得果報,就變成報障。所以當你不能夠跟外境脫離的時候,就墮入了生命中的一種惡性迴圈:煩惱障帶動業障,業障帶動報障。
直到有一天,我們修學佛法,開始做了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叫作“迴光返照”。我們除了攀緣外境以外,慢慢地把心抽出一部分,用觀照智慧去觀照我們的內心世界,去做一種調伏的工作。這個時候,我們內心的功德就慢慢出現。
到底什麼叫作罪障凡夫,到底什麼是功德莊嚴,它的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就看你對外境攀緣的力量有多大,看你對內心的安住調伏有多大來判斷。
所以當我們能夠慢慢地透過前面的智慧的觀照,從向外的攀緣慢慢地引導到向內的觀照的時候,我們的生命就開始有所謂的功德了。當我們開始迴光返照的時候,哪些功德出現呢?就是我們這科要談的,我們從一種煩惱障、業障、報障的過程,怎麼樣提升到一種解脫的功德。
我們看講義,入文分二。首先我們先總標三乘的果德,三乘的聖人透過迴光返照有什麼果地的功德;第二個,別明三乘的果位,從這個果德當中再說明它的一種淺深的次第。
丙一、總標三乘因果 分二:丁一 、菩提。丁 二、涅槃
首先我們看總標三乘的果德。這當中有兩段:第一個,菩提;第二個,涅槃。所以三乘聖人的內心世界有兩個共同的功德:一個是菩提;一個是涅槃。
丁一 、菩提分二:戊一 、 釋名;戊二、種類
戊一 、 釋名
我們把菩提做一個簡單地解釋。請合掌。
菩提,梵語,此雲“覺”、“智”、“道”。廣義而言,即三乘聖人能斷除煩惱成就涅槃之無漏智慧,名為“菩提”,亦名“智德”。
菩提,簡單地說就是一種無漏的智慧。為什麼智慧加了無漏呢?因為它不是世間的智慧,它是一種清淨的智慧。這種智慧有什麼好處呢?它能夠斷除煩惱,成就涅槃,所以叫作菩提或者叫智德。
戊二、種類分二:己一、 實智 ;己二、 權智
無漏的智慧,我們簡單分成兩段:一個是實智;一個是權智。我們先看實智。
己一、 實智
一、實智,亦名“如理智”、“根本智”。謂以“空觀”之無分別智,破除煩惱,親證二空平等之真如理,名“實智”。
我們開始迴光返照,從它的次第,先成就如理智,就是根本智。我們在觀察內心的時候,先觀內心的本體,這個很重要。你要先觀本體再觀作用,這樣才可以。因為你沒有觀本體,你的心就沒辦法安住;而且你不觀本體,你不能夠去抗拒煩惱給你的衝擊跟壓力。所以在修行當中,所有的修行先求安住。
那麼要怎麼安住呢?就是照見五蘊皆空。用空觀的智慧去照我們心性的本來面目。這空觀的智慧簡單地講就是離相,先把這個相狀全部掃掉,把內心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