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佛法修學概要》27-28集 期中座談3-4研討(第3/7 頁)
積業力,臨終的時候它是全部起現行。欸,我什麼時候造了這個業?已經不知道了,但臨終它絕對不會放過你。所以在臨命終的時候,我們每一個人合理地推論,都是內憂外患。那麼這個關鍵的時刻,誰能夠在內憂外患當中走出一條光明的道路,誰能夠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成功了!
若論內憂外患,大家差不了多少。因為我們會在末法時代出世,某種程度是有共業,就是你的檔次跟我的檔次差不了多少,所以我們才會生長在一個時代。現在就是說,來自於我們內外的障礙大家差不了多少,那成敗的關鍵在哪裡呢?就是考驗你的善根力的時候了。養兵千日用在一朝,誰能夠在內憂外患當中,產生一種反轉的力量,誰就能夠正念分明,把彌陀感應出來,關鍵在這兒。
所以不要忽略每一堂課你所聽聞的道理,不要忽略你在佛堂當中靜靜地思惟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實相的道理,你在累積一種臨終反轉的力量。臨終的力量它不是突然間成就的,是點點滴滴累積而成。所以理觀,它牽涉到你一種生命的反轉。
我們合理地推論,大部分臨命終的人一定是其生命最谷底的時候。祖師說,你生病的時候,你都做不了主的。臨命終是最大的、最重的病,死亡是你一生當中面臨最嚴重的病痛。你要失掉你的一切,甚至於你的身體。
所以這個時候八風的吹動,你能夠依靠的就是你對真如的觀照。你是不是能夠在這個地方穩住腳步,走出一條你自己的淨土的道路,這是考驗你的智慧水平,那是真槍實彈的時候了。因為稍微差池,你就沒有機會了,這個時候已經沒有犯錯空間了。
你平常的時候做出一個判斷錯誤,本來不應該做的你做了,你還有機會懺悔。你平常做錯了事情,你有很多機會來做彌補;臨命終,對不起!你做出了判斷的選擇,你要付出一生的代價,來彌補你臨終的錯誤,你就再來一次,就這麼回事。
所以面對臨命終的考驗的時候,你的智慧的引導、智慧的安住、智慧的調伏——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淨土這三種力量,是你臨終的時候三大考驗,你一個力量都不能夠有差錯。這三個柱子,哪一個柱子崩潰了,其它兩個柱子就不保。所以理觀一定要圓滿,你不能有任何瑕疵,因為那是來自於你心靈的力量,你心靈的力量不啟動,佛陀很難跟你感應的。
因此在整個淨土宗當中,你的理觀,你不一定要斷煩惱,但是你必須要有一點本事從煩惱中走出來,你要能夠在煩惱衝擊你的時候不倒下去。你要走出煩惱,面對彌陀的光明,這是淨土宗最低的標準。就是說你可以有煩惱,但是煩惱沒有把你打敗,你能夠在煩惱干擾中安住不動,然後提起佛號,關鍵在這裡了。
所以這個理觀它必須要圓滿的,它不能有任何欠缺。你說:欸,我這個地方少學到。那你的能量就不夠了,你這個柱子就鬆動了。所以理觀應該要廣泛地學習業果的道理、無常的道理跟大乘的真如的道理,因為它是你生命當中從障礙裡面反轉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能量。這是理觀。
那麼事修呢?就牽涉到因緣的力量,外在的因緣的力量。當然主要就是你來生的規劃。事修為什麼要專呢?因為佛陀講的法門真的太多了,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夠用。我們不可能把佛陀說的法門一生學完,那是一個成佛之道,那是一個三大阿僧祇劫。
所以首先在修法門當中,你要先知道,你來生準備變成什麼樣子,佛法是先有願望才有過程。從往生淨土的角度,你必須要在法門當中,在我們前面講到的人天業果中,你要先抓對你往生有幫助的,必須要有所取捨。理論的學習,你沒有取捨的空間,你要全盤接受;法門的修學,我們要善知取捨,因為時間不夠。
研討4、理觀跟事修要怎麼調配操作?
這個「止」跟「觀」是不同。「止」它是一個事修,它是無分別住的;「觀」它是理觀,它是有分別住的。諸位要知道,正常情況,「止」中不能夾帶「觀」,「觀」中不能夾帶「止」,這什麼意思呢?
你在修智慧、在思惟業果的時候,你是不能唸佛的。凡夫不能止觀雙運的,不可能,除非你得到初禪以上。沒有得到禪定之前,「止」就是「止」,「觀」就是「觀」,不要混濫。因為「止」是無分別住,「觀」是有分別住,這兩個性質本來就不同。
所以當你在思惟道理的時候,你要把佛號先放下,因為你佛號念得不相應了,念得很枯燥了,表示你太沉悶了。在一般來說,心太沉沒,表示你「觀」少「止」多,就要加強「觀」。你要想想你為什麼唸佛,因為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