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第2集《佛法修學概要》(第3/5 頁)
釋“修”,磨練身心,對治習氣,名之為修。
佛法的修學有理觀和事修。理觀就是“學”,研真窮妄,達理生信。“學”主要的是學習兩個事情:第一個,什麼是真,什麼是妄,如何破妄顯真。這個叫作“學”。這個“學”當然是一種智慧的觀照了。透過智慧的觀照,我們能夠安住空性,調伏愛取,最後導歸菩提。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這些是我們整個學習的重點。
你的心地法門成熟以後,就有資格從空出假來修六波羅蜜,一方面懺悔業障,一方面積集資糧。在歷事煉心當中,一方面消除我們無始的罪障,一方面積集廣大的福德資糧,這個叫作“修”。所以,它這個次第,是先有理觀再有事修,先學習,做好內心的調伏,引導,然後再有所謂的付諸行動。
我們把最後的概要,做一個總結,先把它念一遍:
釋“概要”,概,總括大綱;要,刪繁取要。
佛法甚深廣大,我們希望對一個初學者,提起它的大綱,找出它的扼要。我們把整個佛法分成四個主題:發心,正見,修行,證果。發心、正見這兩科是基本功,裡面都沒有牽涉到任何的行動,就是還沒有行動。佛法說,就是開啟你的眼睛,先有目標。發心就是設定目標。第二個正見就是作好智慧的觀察。你遇到事情,第一件事情不要反應太快,記得!在反應之前先想想佛法的道理。
學佛,你要進步,真的你反應要慢一點,因為你的直覺都是習氣,你的直覺都是錯的,而且大部分都會讓你後悔。我們就是因為沒有智慧,才會流轉生死。所以在佛法的角度,在菩薩戒,第一念的差錯不怪你,菩薩戒第一個直覺上的煩惱不怪你,第一個念頭起煩惱不怪你。但是第二念,你的光明沒有觀照,這個就是你的問題——你懈怠了。因為直覺性的犯錯不能怪你,這你沒有辦法控制,但是第二念以後你沒有對治,表示你沒有做好心地法門。所以,佛法是從第二念開始對治的,我們沒辦法做到第一念就控制,第一念一定是你的習氣。
發心和正見這兩科是理觀,把你的基礎打好。然後修行,就是付出行動,個人選擇你喜歡修什麼法門。這個基礎打好了,你喜歡蓋一個茅棚或者蓋一個豪宅都可以,就看你的人生規劃,看你的時間長短。所以這個“修”是有選擇性的,但是“發心”跟“正見”是共同科目,你要好好學習。這兩科你要學會了,從今以後,你就知道怎麼樣面對人生了,你的態度不一樣了,而這兩科也是成敗的關鍵。
諸位!我們要知道一個事情,就是說,其實我們無量劫來經歷過很多的生命,也做了很多事情,看看我們的過去,我們做過很多佈施、持戒、忍辱的善業,但是為什麼我們現在還是這樣的輪迴生死呢?因為我們沒有做好理觀的智慧,所以我們所有的善業都沒有辦法超越生死,不能達到波羅蜜,我們的心理素質太差了!所以你不要小看前面兩科的心理建設,發心跟正見這兩科,是所有的基本功。這兩個基本功建立起來,你修六波羅蜜,修六度法門,每一個法門都變成波羅蜜。你建立了這個基礎,提起佛號叫作臨終正念。前面兩科是重點,發心跟正見,觀照力跟誓願力,這個理觀太重要了!
好,那麼我們等於刪繁取要,把整個佛教的理觀跟事修,刪繁取要地跟諸位作一個簡介。到這裡等於是解釋標題。
乙二、教主略史
我們看第二個,教主略史,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歷史。
這個地方有三大段,我們先看第一段的總標。
先看總標,請合掌。
《無量壽經》雲:於無量世界,現成等覺。
我們先把這段文消釋一下。
佛陀來到人世是怎麼來的呢?佛陀是依止清淨的法身,同時在無量的世界示現成佛。這個地方最重要的關鍵,在這個“現”,示現。
佛陀度化眾生有兩種方法:第一個,佛陀成就一個淨土,然後把眾生接到淨土去。比方說,阿彌陀佛採取的方式就是這樣,他先創造一個淨土,提出一些條件,怎樣能夠往生,他把條件提出來,然後把眾生接到淨土去,慢慢地教化。這是在淨土成佛,這是第一種。第二種,是在穢土成佛,這個就很困難。比方說,釋迦牟尼佛採取的方式是這樣的。釋迦牟尼佛是來到人世間陪我們流轉,也是有生老病死的過程,也有娶妻的過程,我們下面會看到佛陀也是娶妻,示現所謂的八相成道,然後在我們成長過程當中,佛陀宣揚他的道理讓我們覺悟。所以佛陀的度化眾生有兩種方式:第一個,佛陀主動來到娑婆世界,來到穢土;第二個,佛陀把我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