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佛法修學概要》期中座談(二)(第3/5 頁)
。所以小乘的空觀是用來調伏用的,調伏愛取;大乘的空觀是告訴你,“何期自性,本來清淨”,它把你生命的原點,這本來面目的面貌解開了,原來我們本來清淨,本來具足。
你想要追求快樂,你其實不用多事,不用向外攀緣。你只要能夠心存善念,你的內心也可以出現快樂,是心作快樂,是心是快樂。因為你內心本來就具足快樂的功德,你不一定要假借外境。我們拜一部八十八佛,打一個佛七,我們的心也是快樂的,你為什麼一定要去追求感官的快樂?那種有過失的快樂?
同樣是快樂,同樣是蛋糕,你為什麼不去吃那個沒有毒藥的蛋糕呢?為什麼為了吃這個有毒藥的蛋糕付出那麼慘痛的輪迴的代價?佛陀知道我們喜歡快樂,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可以選擇內心的快樂,那是沒有過失的快樂,是那種涅槃寂靜樂、菩提覺法樂。當然到了極樂世界,那個法喜快樂更殊勝。
所以,小乘的空觀會讓我們的心慢慢收攝回來,但是我們沒辦法安住。因為小乘的空觀告訴你這個也不可以,那個也不可以,它是否定的,小乘的空觀是否定句的。包括中觀,中觀的學者也是否定的,不是這個也不是那個。
但是到了大乘圓滿的圓教,一念心性的時候,佛陀是肯定的。說:什麼是我們的安住處?現前一念心性,本來清淨,本來具足,這個就是你的安住處。我們離家太久了,我們一念妄動向外攀緣,把自己弄得很被動。其實我們內心本來就具足珍寶。
《法華經》上說,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兒子。這個兒子小時候參加廟會,突然間走失了。走失了“五十年”。他那五十年指的是六道,因為它把阿修羅道會到裡面去了。就這個孩子走失了,後來就做乞丐,做了五十年的乞丐。後來他乞丐做習慣了,認為我就是乞丐了,我就是乞丐的命。
有一天,這個乞丐在乞討的過程中,走到非常漂亮的這個大富長者的家宅門口,從小窗戶裡面挖一個小洞,一看,唉呦,不得了!這裡面那是不得了的境界!裡面的珍寶很多,看到他爸爸坐在中間,何等的威嚴。他爸爸剛好也看到他,他說:“欸,這個就是我的兒子。”叫旁邊的那個侍者去追。
這個乞丐做久了沒出息了,他自悲敗種,說:“我哪是你兒子呢?你開玩笑!”就趕緊逃,等到侍者抓到他的時候,他嚇昏過去了。侍者把他扛回來。大富長者說:“算了,算了。你現在把他叫醒也沒用,讓他回去吧。高興做乞丐就做乞丐吧,慢慢來。”
那長者(佛陀)就用很多的方法,慢慢把這個乞丐(眾生)引導進來。最後再“長者付財”,告訴他:“其實你不需要做乞丐了,你家裡面錢多得去了,是吧?幹嘛要做乞丐呢?有時候有一餐,有時候沒一餐的。”好比在三界輪迴,運氣好一點得到人天果報,運氣差一點,罪業起現行,沉到大海里面去受三惡道果報,就像乞丐一樣,有時候今天託到缽,明天託不到缽,你完全被動。你人生只有一句話: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你由業力控制。而你看,佛為法王,於法自在。
所以大乘的空性,就是隻有一個概念——把心帶回家。其實我們一念心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功德莊嚴,是我們操作錯誤,是我們離家出走,把自己搞成這副德性。所以大乘空觀是安住,安住真如,也可以說安住空性。不過它的空性,有不空的善根在裡面。
我們來複習一下,看看講義第五十一面,這個地方很重要。大乘的空觀你要建立不起來,你就不知道什麼叫安住了,人生就沒有安住點了。因為世間的快樂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也不能安住,小乘的涅槃你安住下去,你就完了,走不出來了,偏空了。我們只有一個安住點,看講義五十一面的體性。
心性的體性——清淨本然,周遍法界,法爾具足十界諸法。我們要安住在一個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的一個離一切相的清淨本性。我本來具足功德莊嚴:它裡面是離一切相的;它離一切相,但是又沒有偏空,又具足一切法,具足諸佛的功德莊嚴。
當然有人就問,智者大師說你一念心性本來具足十法界染淨諸法,那你也具足地獄法界,你為什麼不說我本來具足地獄法界?理論上是可以,但是你這樣想對你沒有好處,是不是?你認為你具足地獄法界,有什麼好處呢?所以我們一般來說,在“具足”這一塊我們做正面思考,就是我相信我的內心是清淨的,我相信我有成佛的因種,我是未成之佛,這個是最好的安住處了。
所以大乘的空觀把小乘的空觀跟人天業果做了一個平衡,否則,你要是沒有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