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第4集《佛法修學概要》(第5/6 頁)
的習慣,他今生應該等流,應該繼承前生的功能。那只有一種解釋了:他前生只佈施一次,但是他遇到好福田,他遇到大福報的境界。在佛陀這塊福田裡面,很多國王都是佈施一次,就那一次,他剛好供養到佛陀,或者是辟支佛、阿羅漢等等。所以佛陀的出世,除了說法以外,他也用他的威儀來攝受眾生,讓眾生成就福田。這個是佛陀的身業,讓眾生種福田。
這前面的四段:調伏煩惱,破除邪見,開顯智慧,成就福報。這個是說明說法的功德。為什麼要說法?就是讓眾生成就智慧福報。
最後一段,說明說法的次第,有四個次第。
第一個,是歡喜。“欲宣法,現欣笑。”佛陀說法的時候,他會先用功德相來攝受我們,讓我們歡喜。如果你看《阿彌陀經》你會發覺,很明顯地有這樣的一層意思。你看佛陀講《阿彌陀經》一開始,先讚歎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極樂世界的依報妙。依報有三個主題:寶樹樓閣,寶樹、樓閣、蓮花;各種的寶物、光明、音樂等等;五塵的微妙殊勝。那麼正報就是佛陀菩薩的莊嚴。諸位!佛陀在講因果的時候,是先講果報,你看,苦集滅道先講苦諦,佛陀先講痛苦的果報,然後再告訴你,這個果報是怎麼來的;先講涅槃的功德,再告訴你涅槃的功德是怎麼成就的,講道理。那麼佛陀在引導我們亦復如是。他會先告訴你,有一個世界怎麼好,然後再告訴你,你想不想去呢?那你想去,應該要記住什麼樣的方法呢?執持名號,一心不亂。
所以佛陀在說法之前,先講來生的功德讓我們歡喜,歡喜益;再破惡,用各式各樣的法門來破除心中的煩惱;再生善,生起智慧,“顯現道義,無量功德。”最後入理,“授菩薩記,成等正覺。”我們成就道理以後不再退轉了,佛陀跟我們授記,授成佛的記。說這個人經過什麼時候,會在什麼地方成佛,他的國土是什麼名稱,國土裡住些什麼人等等,授成佛之記。
整段的□□相,就是說明了三個主題:說法的內容、說法的功德跟說法的次第。佛陀度化眾生,他知道一個人改變,只有透過思想的轉變,所以佛法是從文字上用音聲來說法。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我們看佛法,在佛教歷史上□□要切成兩塊來看:第一個,佛在世的時候□□,佛陀是主動的,“為諸眾生不請友”,主動積極的。所以我們看佛陀在□□宣揚佛法的時候,是佛陀的應化身還在;第二個,佛滅度以後,那就靠經典。那就不是主動,就化主動成被動,你就要主動去學習。
我們講一講佛陀在世一個主動度化的因緣。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大富長者,他生了一個小孩,這個小孩看起來非常醜陋,在經典上說,他看起來不像一個人,像一隻豬,根本不像一個人的樣子。這個大富長者把他生下來了也就沒辦法,只好養養到稍微大一點,就把他丟到森林去了,讓他自生自滅。這個小孩福德力不可思議,我們都知道福報是綜合的,他雖然過去生有毀謗三寶的過失,所以今生醜陋,但是他有善業力,所以把他丟到森林,他也不會死掉。他吃這個森林裡面的生果活下來了。但是這個人因為長得醜陋,就有自卑感,看到人很怕,就跑。
但是他有善根。有一天,佛陀知道這個醜陋人的善根成熟了。佛陀就變現一個大丑陋,跟醜陋長得一模一樣的,當然身高高一點,來到醜陋的面前。這個醜陋一看,哎呀,這個人跟我長得一樣,大歡喜!就跟他做朋友。兩個人一起生活,一起去採生果,一起活動。有一天這個大丑陋就跟小丑陋說:我今天帶你去一個地方,好不好?他說:好啊!因為這個小丑陋跟他變好朋友了。這個大丑陋就帶著小丑陋走到河邊,兩個就在河邊坐著,這條河裡就映出兩個人的相狀:一個大丑陋,一個小丑陋。大丑陋就拿出吃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丑陋吃。這個東西快吃完時,這小丑陋突然間看到這個河上面的影像,看到另一個醜陋突然間相貌變得很莊嚴。這時小丑陋就說:欸!你以前跟我長得一樣,你現在怎麼變得莊嚴了?大丑陋說:我跟你本來是一樣的,但是我跟你吃東西時,看到遠方有一隊出家眾,坐在那邊打坐,我就用讚美的言詞,不斷地讚美他們,所以我就變得莊嚴了。他說:你也可以試試。這個醜陋因為對大丑陋有信心,他就用美好的言詞讚歎:這個出家眾很莊嚴,身相很具足,內心很寂靜!他就不斷用美好的言詞,讚美前面的出家眾。欸!他的相貌也變得莊嚴了,他起了大歡喜!這個時候佛陀從人的相狀,變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現出佛陀的原來相狀。這個醜陋非常感動,拜下去。佛陀就跟他講四諦法門,這個醜陋當下證得初果。
諸位!這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