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12集《佛法修學概要》(第4/5 頁)
就像蕅益大師說的,這種人臨終能夠在極度的地獄火現前時產生這麼大的轉變,是多生多劫的大乘善根,他今生只是一時糊塗而已。我們不見得有這種功力,在臨終時產生這麼大的扭轉,在顛倒妄想當中就幾句的開示,內心就產生這麼大的轉變,不容易喔!你看你發脾氣時,人家講幾句話,你能夠把那個瞋心的火轉成金蓮華嗎?你不見得轉得過來。
所以,我們應該假設自己是正常人,假設自己是業障凡夫,然後一步一步地走,這樣最安全。你不要假設自己是六祖大師,就像祖師說的,他有師子奮迅三昧,善根強,他跳得過去,你不一定跳得過去。學佛通通是個案,不要抓住一個特殊的個案,對事相的東西不能當常法。道理是放諸四海的,善業招感安樂的果報,罪業招感痛苦的果報,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道理。但是某一種特殊的個案,不能當常法,因為你不知道他的前生,只看到他最後一個結果而已。他以前怎麼樣,你怎麼知道呢?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前面是什麼狀況,最好還是老實一點,踏踏實實一步一步地把該學的學完,消化以後,再判斷哪些是你今生要做的,哪些是未來的佈局。你要全盤地學習,因為你生長在末法時代,沒有一個善知識來看你過去的善根,所以我們必須全面地學習,學完以後你再過濾作取捨,選擇一個自己要走的菩提道,就是這樣子。
戊二、別示
我們再往下看,看蓮池大師的一個說法。
他說“予”——就是蓮池大師自稱,他說:我一生崇尚唸佛(他是淨土宗的祖師),但是我同時也懇切地勸修行者要看教理,因為你念佛,那顆能唸的心要調伏、要安住、要引導,這都必須要有佛陀的道法作引導的。
為什麼呢?因為“唸佛之說,何自來乎?”我們唸佛,唸佛的傳承是怎麼來的呢?是佛陀的“金口宣說”,然後經過歷代祖師的記載,今日的末法眾生才知道,十萬億佛土外有阿彌陀佛的依正莊嚴。淨土宗其實不是不重視教理,淨土宗的教理其中有幾塊是很重要的:你對極樂世界的瞭解,你對娑婆世界的瞭解,你對妄想的瞭解,這三塊很重要。
但是,你不能漫無目標地研究教理,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你必須要有目標地研究教理。當你有目標時——往生淨土,你以這個目標去選擇你要的教理。我不同意一個人沒有目標就研究教理,那就變成學者了。你的生命那麼短暫,佛陀講那麼多法,你能研究得完?不可能!這部分交給學者去研究。身為一個宗教師,我們先設定目標,然後從目標去找我們要的教理,這個很重要!沒有一個法門是不要教理的!只是說每一個人需要的教理不一樣,是這樣子的。
參禪的人藉口教外別傳,他說:我這個道法在語言文字以外。但事實上離教而參是邪因緣,離教而悟是邪解也。你的過程可能沒有經過文字的引導,可能來自於祖師的善巧,但是最後的結果,你要用修多羅來印證。
我們再往下看。“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
禪宗的修行者,在過程是以心□□,但最後還是要以教□□。你看洞山良价禪師,曹洞宗的祖師,他主持一個結夏安居的參禪。結夏安居三個月以後,大家要離開時請祖師開示,他講一句話:東去西去,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當然祖師講東西都是有它的譬喻的。在禪宗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東方是邪惡的,西方是清淨的淨土。他說:你的心一下子起善念,一下子起惡念,這個都不是最好的念頭。最好的念頭是“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無念是最好的念頭。
我們綜觀所有的經典,沒有這句話,佛陀沒有說“不如到萬里無寸草處去”,對不對?沒有這個話。但是它的義理跟修多羅是合的,它掌握的思想是對的。你看六祖大師講“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本來無一物這句話經典也沒有,但是你用教理來印證,這個義理是對的,可以。所以最後的結果還是要以教□□。你可以有不同的表達方式,但是不能有義理的差錯。
佛法的傳承是有所隨緣,有所不變。我們的教理有隨緣的教理跟不變的教理。不變的是它的道理,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沒有一個人能夠改變。安住空性這個道理不能動,但是你怎麼表達那就隨緣,每一個時代有它的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所以佛法表達方式是可以隨順不同時代。
比方說我在新加坡,我說“我們要發願”,年輕人聽了就覺得好像怪怪的。但是你要說“設定目標,活在未來”,他就能聽懂。你說“活在未來”,他就聽懂了。你不能活在現在,要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