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第12集《佛法修學概要》(第3/5 頁)
終的正念,因為你有思想,你還真斷滅它不得。
所以,這個時候就很複雜了。你不能斷它,也不能隨順它。那怎麼做呢?後面佛陀會一步一步地告訴我們,是有方法的。這就是說,清淨的道法的傳承是很不簡單的。你看釋迦牟尼佛為了求半句偈尚且捨身,那麼我們現在得到佛法,是不是應該珍惜呢?因為這是我們解脫的一個很重要的希望。
這是結勸,蕅益大師勸勉我們珍惜當下的因緣,就這個意思。
丁二、蓮池大師的開示分三:戊一、總標;戊二、別示;戊三、結示 講表整理
前面一段是蕅益大師的開示,下一段是蓮池大師的開示。蕅益大師是九祖,淨土宗九祖,蓮池大師在蕅益大師前面,是八祖。我們看蓮池大師的開示。請合掌。
這一段,我們也是分成三大段。
戊一、總標
先看第一大段,這個總標,首先我們看第一個。
蓮池大師說明,有些禪師的修學,有自負參禪者,禪師當然是“不立文字,見性則休”,他多分來說是以心□□,我們學教理的叫作以教□□。這個“印”有兩個意思:在因地叫引導,在果地叫印證。
也就是說,你如果參禪,一定要跟到一個開悟的善知識,別無選擇,沒有開悟不行,因為他是以開悟的心來引導你。他的方法就很多很多了,他要啟發你內心的覺悟,要把道法傳給你,他不透過語言文字。
比方說德山棒,你去參訪德山祖師問: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他就拿棒子打你一下;臨濟喝,你問臨濟禪師說:什麼是祖師西來意?佛陀到底說了些什麼道理?他就罵你一頓。這個當然都是有用意,在古人說是截斷妄有,因為你打妄想的時候,打你一下就截斷你的妄想。從妄想當中停止的那一剎那,看你是不是能夠悟到不生滅性,看你的功夫夠不夠。當然打你一下,你不能生氣,生氣你就完了,因為生氣你就沒辦法迴光返照了。
當然這個是攝受利根人,他悟性特別高。所以以心□□的傳承不會長久,因為它一定要有祖師的住世,他每一個動作都有道理。你跟著祖師他保證讓你開悟,但是要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你要有善根;第二個你跟祖師要有緣,沒有緣也不行。既然是以心□□,師徒的因緣要甚深甚深。你看禪師裡面,經常有大德來跟他參禪,講一句話他不相應,他說我跟你不相應,你去找某一位祖師。他去找其他的祖師,一句話就開悟了。諸法因緣生,有緣,所以他的法他容易接受。
這個參禪的悟,是非常不容易,很容易錯認訊息,因為它不透過語言文字,講得太簡略,表達方式太過簡單。這個傳承當中的標準又很高,它必須是一個開悟的祖師住世。
你看我們這個教法的傳承,就算沒有開悟,但是我們如實地宣說,眾生還是得到利益,只要按章法的說法就可以了,因為道都在文字裡面,你自己去消化。
講到這個八宗裡面,最不重視教理的兩宗:第一個禪宗;第二個淨土宗。“有自負唸佛者,輒雲: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就是說我心中有佛就好了,為什麼要教典引導呢?
一個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個就是好好唸佛就好。這兩種人假設都已經功夫上路了,有真實的心得,也正確地走在道路上,那麼講這句話我覺得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你還沒有上路,妄想還是粗重,你有資格說“不立文字,見性則休”嗎?你能說“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嗎?最後就是不通教理,而袒護你心中的懈怠!
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修行有常法跟特殊的個案,我們的確也看到很多特殊的個案,是沒有研究教理的。比方說六祖大師是賣柴火的,他為一位大富長者送柴火,這位有大福報的大富長者在誦《金剛經》,正念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大師聽到這幾個字就開悟了,但是這是特殊的個案。你看淨土宗最喜歡引用的個案就是《觀經》下品下生。你看他五逆十惡,沒研究教理,也不懂淨土法門,臨終時有人為他開示,他就往生了。
關鍵是,我們不是六祖大師,不能用特殊的個案來高估自己。永嘉大師證道以後,在《證道歌》裡講了一句很懇切的話:我也曾經累劫修。他說,你看到我今生的開悟是頓悟,但是你看到我前生的過程沒有?你沒有看到!你看到六祖大師的開悟,看他聽一句話就開悟,你看到他的過程沒有?你沒有!就像蕅益大師說的,你看到五逆十惡的人造業,臨終時念佛往生,你看到他的前生沒有?你沒有!我們看到的只是片段的資訊,事出必有因,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前生的修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