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第24集《佛法修學概要》(第3/5 頁)
之外,都不可以!在律上說,乃至於有殺害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都不能犯殺戒,因為他們過去有他們的業報。
這個淫戒的問題在哪裡呢?尤其是求生淨土要注意了,它是障礙出離的。其實殺生所障礙的善根,是偏重在大悲,理論上對淨土的往生來說,它的障道還沒有像邪淫那麼嚴重。因為淨土宗它稱感應道交,大悲心還不是重點,出離心才是重點。那麼你造了邪淫以後,有什麼問題?當然你有一個罪業了,那如果你繼續造下去,無慚無愧,那糟糕了!你的出離的善根破壞掉了,變成魔道。
在《楞嚴經》上說,魔道——你心中貪戀生死,臨終時你就發覺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一個繩子把你綁住,你這個腳根本走不開,就是你那個邪淫的業造得太重了,已經侵損到你的善根了,這就危險了。
所以這個業,你即便造了都有辦法懺悔,只要你發現得早。我們一個淨土宗的人,絕對不能讓罪業侵損到你的善根。在侵損到善根之前,你趕緊把它懺掉,讓它變成不增長業,讓它沉澱下來帶業往生。
所以學戒的好處就是說,你發現你有問題了趕緊處理。它本來是表皮的這個肉受傷,一個外傷而已,侵損到業力,折損你的福報而已。以邪淫來說,它折損的福報就是:你本來有功名,本來可以有很大的高官,但你犯了邪淫,這個高官功名沒有了,如此而已。但是,如果你一直造一直造,造到最後,你菩提的善根裡面那個出離心破壞了,變成貪戀娑婆了。那這個損失就很難去算了,它已經傷到你的骨頭了,傷到根了。
所以這個地方要注意,這就是邪淫為什麼會障道。就是說,如果你這個是無慚無愧的話,那就傷到深層的善根;如果有慚有愧,它頂多也就是一個罪業,透過懺悔,這個罪業是可以不起現行的。
庚四、不妄語戒分五:辛一、解釋名義;辛二、具緣成犯;辛三、犯戒輕重;辛四、開緣情況;辛五、持犯得失
我們看庚四的不妄語戒。前面的殺盜淫,是一個身業的過失,這個地方講到的是口業的過失
辛一、解釋名義
我們先把妄語的基本定義念一遍。請合掌。
心口相違,言不稱實,欺誑他人,名為妄語。
妄語的基本定義有兩個:第一個,心口相違;第二個,言不稱實。當然最重要就是欺誑他人。心口相違就是你心中所想的,跟口中所說的是違背的。也就是說,你所說的言詞,跟實際情況是不合的。這是第一個,約外境。第二個,約內心。你有欺誑他人之心,這個是妄語。不過這個地方,佛陀在制戒時,偏重在欺誑心。因為有時候我們講出的話雖然跟實際不符,但我們不一定有欺誑心,可能我們智慧判斷錯誤。
在律上,佛陀舉一個例子。佛在世,毗舍離國發生了旱災,好幾天都沒有下雨,這個是很嚴重了。古代的農業社會沒有下雨,農作物都沒辦法活了。所以外道找他們的師父,佛弟子也找自己的師父,來問問看什麼時候可以下雨。
這時目犍連尊者,剛好在毗舍離國遊化。佛弟子就問目犍連尊者(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說:我們應該要等到什麼時候,才可以下雨呢?我們要早做準備呀。目犍連尊者入定觀察後說:七天後就會下雨。大家就想,七天也不久,就等吧。到了第七天還是沒有下雨。這時佛弟子就譏嫌了,說目犍連尊者打妄語。比丘去託缽的時候就聽到了,回來就把這件事如是如是地稟告佛陀。佛陀就把目犍連尊者請來說:“你是不是跟居士說七天後下雨?”目犍連尊者說:“是的。”佛陀問尊者說:“你是用什麼心情說的呢?”目犍連尊者說:“我用正直的心說的。”佛陀說:“目犍連尊者沒有打妄語。”為什麼呢?佛陀就補充說明:“目犍連尊者入定的時候,他看到遠方有一塊雲飛過來,根據它的速度,他合理地推斷,這塊雲七天後可以飛到毗舍離國。但是中間出了插曲,阿修羅王看到雲,把它撥走了,所以就變成他講錯了。”
這個地方就看得出,佛陀跟阿羅漢的神通有所不同。諸位要知道,如果是佛陀,要麼不說話,佛陀只要講七天後下雨,它一定下雨,沒有任何例外。阿羅漢就不一定了,因為阿羅漢的神通不一樣,這個我們到果證的時候會說明。阿羅漢因為他斷的煩惱是有限的,神通力也是有限的。
這個地方說明什麼事呢?就是,這個人他講的話跟實際不符,你不可以就判他是妄語。他有時候是智慧不夠,缺乏經驗,或者這中間有變數了。所以妄語的關鍵,除了心口相違以外,關鍵在於“欺誑他人”,他有欺騙你的心情,這是業要成就的一個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