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第8集《佛法修學概要》(第5/5 頁)
,會產生極度的厭離,傷害了他的慈悲心。
我們看看大乘是怎麼發心的?“眾生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他有無量無邊的願力,虛空有盡,我願無窮。那麼他發了無量無邊的願力,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如是發心,名之為‘大’。”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在佛法中剛起步,我希望大家,一開始就把它做好。就像蓋房子一樣,我們今生做的有限,你蓋房子,一開始這個地要買大一點,要圈大一點,你可以只蓋一小部分,但是你一開始就買小塊地就糟了,最後不夠用。
我要提醒所有淨土宗的學者,雖然我們求生淨土是短期目標,但是你最好把成佛之道也放進去,因為你沒有損失。你做同樣的事情,發成佛的心到淨土,你的因緣更殊勝,何樂而不為?你為什麼要把自己弄得那麼小格局?到了那個地方然後再回小向大,弄得滿身的法執。你是一張白紙,是一個初學者,你跟人家學鋼琴,人家收你一百塊,因為你是一張白紙很好教。你是老參,他收你兩百塊。為什麼呢?因為他要花雙倍的時間,因為你以前學的操作錯誤,你一開始不跟最優秀的老師學,貪便宜跟第二級的老師學,學到最後很多高等的手法你不會,對不對?你還得乖乖地跟第一級的老師學,他收你兩倍的錢,因為他要改正你的錯誤,得多花一倍的時間。
我們遲早要成佛,你最好有遠見。為了菩提道而求生淨土,你也做同樣的事情;你不想到佛道,只是為了求生淨土而求生淨土,也做同樣的事情。但諸位!你們到了淨土會有不同的結果,因為你們內心當中產生的調伏力、引導力是不一樣的。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後半段走得很順,有些人後半段走得障礙重重。整個《法華經》都在講這個觀念,就是說你一開始就要做好圓滿的佈局。
諸位要知道一個觀念,佛教的修學它分成兩塊:有理想化的這一塊,也有實際的這一塊。發願,越理想越好。你先不要想做得到做不到,其實沒有人做得到,只有佛做得到。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只有一個人做到,那就是佛陀。但是佛陀要你發願一定有道理,所以你在發願的過程,要越理想越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要務實,先找你做得到的。所以事修跟理觀不一樣,理觀要理想化,事修要務實。
我們很快就要面臨來生,與其來生後悔,不如今生就做好規劃跟佈局。你就大大方方地發心大一點:我為了成佛而到淨土去,你照樣往生,但是到那個地方結果不一樣,你後半段會走得很順。所以這個小格局的發心跟大發心,產生的胸量格局不同。現在你發心小,一般人也看不出來,你做的事跟我做的事一樣,但是到後半段,就是你跳躍了生死以外,到了淨土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知道,注意你的種子,你播下的種子是不是圓滿。我們灌溉可以慢慢來,但是種子不能有差錯。
己四、偏、圓
看最後一段的“偏”、“圓”。請合掌。
那麼“偏”跟“圓”這兩個都是不簡單,都是大乘的發心。只是說這兩個人智慧的理觀有點不同。
我們看什麼是“偏”。是說這個人“若於心外見有眾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他沒有在真如本性如實地安住,他是心向外攀緣的。雖然他內心有調伏力,有引導力,但是缺乏安住力,缺乏空性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