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佛法修學概要》29-32集研討(第4/7 頁)
是緣生緣滅的,外境有它才有,離開了外境它沒有自體。它不是你的本來面目,你不一定要那麼在乎它。它只是緣生緣滅的一個假相,假名假相假用。
所以我們必須用佛法的道理,坐下來跟你內心的世界溝通。就是,這個妄想它是不淨、苦、無常、無我的。先讓自己明白道理,然後你用這四種智慧,不斷地去照這個妄想,慢慢地這個妄想的勢力就薄弱了,因為妄想它禁不起智慧的觀照。妄想的活動它最喜歡你感情用事。所以妄想的活動,它的生存是有空間的,你越是感情化的人,妄想它就生長得越熾盛。你一旦理智地去觀它,它就沒辦法生存。智慧的光明跟妄想的黑暗,是不能同時存在的,有光明就不可能有黑暗。所以我們從業力的修學而提升到一種妄想的修學,這一塊也很重要。思惟苦諦、調伏愛取,這兩個都偏重在破障。
我們今天開始會講到菩薩乘。菩薩乘就從妄想提升到真如——正念真如——原來你本來清淨,本來具足。前面的人乘、天乘、聲聞、緣覺都是在破障,達妄本空;到了大乘菩薩的思想——知真本有,重新肯定:「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我們透過人天乘、聲聞緣覺乘的時候,我們對自己是完全否定,弄得自己很沒有信心,這也不對,那也不對。但是你到了大乘佛法的時候,佛法開始肯定,原來你的本性是清淨的,你只是一時的胡塗,所以我們開始慢慢地把心帶回家,安住真如,不隨妄轉。
這個修學次第是這樣子的:
如果你是初學者,在學習的次第,我們是從外而學到內,先學業力這一塊,再學妄想這一塊,再學真如這一塊,是這樣學習。
但是你實際操作剛好相反,從內而外。先安住真如——站在本來沒有妄想的角度來對治妄想,站在本來沒有業障的角度來懺悔業障。所以修行的操作是先從菩薩乘的思想,然後再引用聲聞乘的對治跟人天乘的懺悔。
這個諸位要注意,我們後面會講到,就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是從外面表層的部分一直研究到內部的深層,業力、妄想、真如;但是你實際修的時候,是先安住真如,然後再調伏愛取,如法懺悔,最後導歸淨土。修行是由內而外,這個地方你把佛法的整個大結構建立起來,這些細節就清楚了。修行你要掌握大綱、整個道次第,你整個細節在操作上就容易清楚。
32、如果你有志於往生,你一定要把六根慢慢關掉!
這個十二因緣的修學,有兩個關鍵:小乘的學者從無明下手,修無我觀。尤其是緣覺乘的人,他是利根人直接從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於生老病死,他先破無明。這等人一定要有禪定,而且他的無常無我的智慧特別高深,帶一點出離心。
但是這一塊就不簡單,你挑戰自我意識,那就不是一生一世,利根人需要四生,四生是你生生世世都不能退轉,你也不能結婚,一結婚這就重新來過。四生都是修梵行,然後相續用功,智慧高超,把自我意識破掉,利根人四生證阿羅漢果;鈍根的人六十小劫,那是很長的時間。聲聞法這一塊,我們講過,我們只用聲聞一部分的概念。在聲聞法當中,我們是選擇我們需要的部分。
從淨土宗,我們注意三個東西:受、愛、取。
淨土宗的人,你看看祖師的建議,最好把果報放棄。前面的什麼識、名色、六入、觸這種現成的果報,不管你快樂也好,痛苦也好,你最好把它放下。福報大有時候變成障礙,但你要是放下,它就變成增上緣。所以從淨土宗的角度,先把前面的東西放下,專心處理三件事情:
第一個,你的感受。因為整個臨終的時候,其實來自於你的愛、思想,你的思想是往哪裡跑的。但這個思想一定受到感受的牽動、受到六根的牽動,才有這種想法。所以你到了晚年,尤其是五十歲以後,最好把你的六根慢慢收了,都攝六根。我們不敢說做到淨念相繼,但是你起碼這個六根不要再向外接收太多訊息了。往生所有的力量,都是透過佛法修學的。我告訴大家:日常生活給你的訊息,對往生都沒有幫助,人我是非而已。
所以你最好是把六根這個門慢慢關掉,加上一個小窗戶就好了。你不可能完全關掉,你還要工作的,是吧?還要面對你的定位吧?關得越小越好,沒有必要的事情少管。這個就是先把感受收攝一下,因為你沒有太多時間分心。生命有限,精神體力有限。
那麼你把這個「受」一收攝,你的思想就單純化了,你這個是源頭嘛。所以為什麼思惟苦諦,為什麼觀受是苦?就是用這個苦來刺激這個感受,你喜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