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佛法修學概要》33-36集研討(第6/6 頁)
:
(一)只重事修或只重理觀
我們先看第一個緣起,為什麼要講這一個主題?因為在目前的修行之中,我們很容易只重視修,或者只重理觀,我們有不少的同修,以為這一句佛號就行了,不需要一些智慧的觀照;或者只重視理觀,而不重視事修。這兩個傾向其實都不是一個真正的圓融的修行。《楞嚴經》裡面說過,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所以師父在講,六祖大師的開悟偈和神秀大師的開悟偈的時候,特別給我們提出六祖大師的頓悟的偈子: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個是讓我們安住的。而神秀大師的時時勤佛事,是我們要在安住本性的基礎上來時時的修正我們的錯誤的言行,而回歸到我們本來清淨的心性上去。所以理悟跟事修兩方面還是要結合起來的。這個才是圓人的修行。
所以這個也說明我們理觀跟事修、頓悟跟漸伏要結合起來。這個是我們要講的為什麼要不能僅僅是事修,要既要理觀,又要事修,這個是我們要講的第一個。因為我們只重事修,或者我們只重理觀,在修行中出現偏差,那麼就會帶來下面的兩個後果,哪兩個後果?
(二)只知外求,不知觀心
這個就是用錯了方向。用攀緣心我們不知我們的常住真心,它的性淨明體,而用的所有的妄想,而此想不真,所以導致我們迷惑顛倒,導致我們的輪迴。
所以這個就只知外求,而不知我們的心,真心是本來清淨,本來具足、本不動搖、本不生滅,能生萬法。所以這個就因為用錯了方向,只知外求而不知觀心。
那麼這第二個後果,
(三)只知方便,不知究竟
就只在相上做文章。本來是手指指月,你是觀這個月的,但是你反而只關注手指,而不追究最究竟的東西。所以就像一個在大海里面你只取一個水泡,而不取整個大海。所以《楞嚴經》裡面說,假如你的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所以我們只在相上做文章,而不去探究我們真正的本來面目。這個修行也是很難成功的,無法達到佛乘的不生不滅。
所以正因為有這些問題,所以我們必須要重視我們的心理建設。
所以正如師父所說的,當我們走上了菩薩道的時候,成敗的關鍵,你必須把你心靈的力量發揮出來,而且一個法門不能決定高低,那麼修行到最後,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