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4/4 頁)
的“四”字,改作了“五”,其餘“醪糟小湯圓”等依此類推,一路改下去,袁老闆改了個遍。他忽然想起剛革了命的那一年元宵節,有一個教書的小先生帶了三個讀書的少年學生來店裡,又大又圓的袁湯圓不好好吃,偏偏要拿湯圓來上算學課,說什麼:“湯圓宣統元年是四個錢五個。今年,四個錢一個。求解:四年來省城物價漲了若干?”記得當時那個長了一臉絡腮鬍子的少年學生算出來的答案是“百分之五百!”這一晃又恍過十年,萬一那位先生再帶了學生來吃湯圓,又該算了——省城的物價漲了若干?
住在西門城牆基腳下的成都市民,這一天,推門上街,也發現城頭又變換了大王旗。有耐心的、眼睛愛找事的還看出,從城門上方墜下一個吊籠,籠中站著兩個川軍士兵,一個拎起一大桶紅顏料,另一個打赤膊、提排筆、用軍人的粗放在城牆上先抹去上個月另一軍川軍剛寫下的什麼標語,另寫上大紅標語:建設……
“建設”什麼呢,沒人再有耐心往下看,再愛找事的眼睛也找不出啥新花樣來,於是路人們頭也不抬,各自忙各自的營生去。刷完標語,打赤膊的軍人才感到冷,披了士兵的軍裝向站籠中一坐,卻是從前被楊森降職為兵的副官。
1924年初,楊森東山再起,2月19日,逐出川軍第1軍,進駐成都,就任四川軍務督理兼攝民政,掌控四川軍政大權。他一天沒耽擱,又開始他四年前在瀘縣要做沒做成的那樁事。辦公室門口的牌子也新換成“四川軍務督理楊森辦公處”。
楊森端坐巨大的辦公桌後,問:“建設新四川,第一做什麼?”
楊森的副官馬少俠答:“事得人而舉,無人才即不能發生力量!”
楊森頗賞識地一笑:“急電,有請盧作孚,出任四川省教育廳長,到成都助辦教育行政。”
“教育廳長?他盧作孚未必肯來。”
“三年前在瀘縣,教育科長,我一請,他就來!”
“他這人,不在乎官大官小,就愛從小事做起,做成實事。”
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