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曰:‘青青之麥,生於陵陂。生不佈施,死何含珠為?’按其鬢,壓其頰!”(《詩》中說青青的青苗,長在坡地上,生前不施捨人,死後為何含珠?揪住他的鬢髮,按著下巴,用錘子敲開兩腮,不要傷了嘴裡的珍珠!)
莊子說的當然是寓言,但很形象地揭示了大多數儒家人物的真實相貌。
當然還有一部分儒者,他們並不虛偽,但卻迂腐。他們固執於早已變質腐朽的虛偽之德,並一味地維護,他們做了壞事還不知道,他們根本不會慚愧,有時反而理直氣壯。這樣的人更可怕。
金庸小說中的郭靖按說是個好人,但他身上儒味也挺重的。像對待楊過、小龍女的婚事時就認為寧可一掌打死楊過,也不能讓他壞了“名聲”,成為武林“敗類”。而深得道家精髓的張三丰真人就不這樣,他得知徒弟張翠山娶了邪派天鷹教主的女兒殷素素後,仍是捋須一笑,說道:“那有甚麼干係?只要媳婦兒人品不錯,也就是了,便算她人品不好,到得咱們山上,難道不能潛移默化於她麼?天鷹教又怎樣了?翠山,為人第一,不可胸襟太窄,千萬別自居名門正派,把旁人都瞧得小了。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張真人胸懷寬廣,道學精深,這幾句說得筆者心裡也好生暢快。
所以明代李贄在《焚書》中就尖銳地說:“公但知小人能誤國,不知君子之尤能誤國也。小人誤國猶可解救,若君子而誤國,則未之何矣。何也?彼蓋自以為君子而本心無愧也。故其膽益壯而志益決,孰能止之。”這正是指的一些固執的腐儒。
是啊,有時候一些腐儒們受了禮教的毒害,往往還認為自己是行得正、坐得直,自己認為是問心無愧,實則小處害人不利己,大處則禍國殃民。
據說有清官之稱的海瑞有個女兒,才七歲,因為偷吃了別人一個餅,海瑞逼她活活餓死。有人評論道:“其實這麼小的孩子還不可能自殺,實在是被餓死的。管仲說:易牙為了討齊恆公的歡心,把自己兒子煮了給他吃,這種人殘忍到極點,為了榮華富貴什麼事也做得出來,千萬不能信任。相比之下,海瑞為了維護自己清官的聲譽,能把自己七歲的女兒餓死,其實他的本質和易牙是一丘之貉。”海瑞到底有沒有這件事,筆者沒有仔細考證,但歷史上肯定會有這類人的,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海瑞為了所謂的“清名”而喪失了人性,甚至連“獸性”也不如,正是“德”之賊也。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三、真正的高風大德--上德不德(4)
明朝末年,崇禎想和滿清議和,朝中其他大臣聽到了風聲,便紛紛上奏,反對和議。當時的群臣認為議和就是投降、就是漢奸、就是秦檜。在這些迂腐的大臣們的“忠心”進諫下,崇禎殺了提議議和的陳新甲,於是無人再敢提議和二字,明亡已不可逆轉。這正是應驗了李贄所說的“君子之尤能誤國”的論斷。
筆者對現行的教育制度也頗多感慨。多少正值花季之年的少男少女在學校的嚴格管理,課程的繁重摺磨下弄得精神萎縮矮化,對學習喪失興趣。而教育界的領導和某些老師卻沾沾自喜為“教書育人”、“桃李滿園”,所謂的素質教育等都是空話,實可嘆也!
歷史上具備道家思想的人,往往是不拘禮法的。筆者覺得他們更可愛得多。晉代就比較推崇道家的思想,多數比較灑脫豪放。太傅郗鑑的愛女郗璇要出嫁了,他派門客到丞相王導家去選婿。王導說:“我的幾個兒子都在東廂房呢,你就像逛超市一樣隨便挑吧!”門客到東廂房看過之後,去回覆太傅說:“王丞相的幾個兒子都是帥哥,聽說我為您選女婿,都飾容待客,有的還有些拘謹,只有一個年輕人,袒腹(露著肚子)臥於東床,好像沒聽說有這回事似的。”誰知郗太傅聞聽此言後高興地說:“就選那袒腹東床的為婿。我就得意這樣的,他將來肯定是一個好女婿。”此人正是王羲之,東床快婿一典故由此而來。之所以選王羲之,當然不是因為他穿露臍裝性感,而是因為晉朝就推崇這種自然、率真一點也不虛假矯飾的風氣。
阮籍更是這樣的人,他很孝順,但他正和別人下圍棋時,有人告訴他母親死了,對局者說別下了,阮籍卻要堅持下完。如果按儒家禮法而言,老媽死了還在下棋,肯定是個不孝之子。但阮籍後面的表現卻是“舉聲一號,吐血數升”。由此可見,他的內心中是很悲痛的,但是他不願意按儒家禮教那樣的規矩來表現自己的“孝道”。筆者也到農村參加過喪事,好多人大操大辦,排場很大。可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