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到營前獻功。數日來以此役為最烈,民軍死者五百餘人,敵兵死傷約百餘人。
十月二十一日(12月11日),有平定州及娘子關紳民,公舉代表二人,到清兵營前,要求停戰議和,途遇井陘縣高等小學堂學生一人,亦願偕往,當即同行。至清統制營外,說明意見,聽侯接見。詎曹錕大怒雲,此必革匪細作,勿庸進見,即於營外正法。口令甫出,彼主持人道降心求和之代表,同赴斷頭臺矣!
十月二十三日(注:據曹錕電,應為二十二日,即12月12日),敵兵先將乏驢嶺據住,然後架大炮,直向娘子關連擊七炮。民軍見眾寡不敵,遂棄關退走,至陽泉駐紮。敵兵見民軍敗去,即將娘子關佔據,民軍大炮四尊,子彈數百箱,稻米八百袋,均被奪去。其餘民間財物,被官兵劫掠一空,復欲下關進攻平定州,以為發財計。經段芝貴阻止,始據守娘子關,暫行停戰。
至此,山西東部雄關——娘子關失守。
四、率軍轉戰綏包 兵分南北(1)
早在清軍進攻娘子關之前,軍政府內部即有分兵南北之議。因為那時,娘子關雖然形勢險要,但山西缺乏炮兵,“雖有可守之地,而無可守之器”,山西全省境內軍事重鎮只有起義的太原一地,相對孤立,於是,大家自然想到分兵南北的問題,免得困守一地,全軍覆沒。當時任軍政部長的景梅九,從娘子關回到太原後曾密對閻錫山說:“娘子關終不可守,一旦失敗,非南退必北進,今不速圖,將來恐北不能過雁門,南不能逾霍山,我輩必進退失據,奈何!”閻錫山很同意他的意見。
雄關既失,閻錫山、姚以價均於12月16日撤返太原。未及周密佈置,即按原來的“分兵南北”之議,分頭行動。據溫壽泉、黃國樑後來回憶:“三鎮兵入山西后,太原方面已無抗拒實力,當時,閻、溫、黃等多次集議,多主由太原暫時退出,到陝西與張鳳翽靠攏,聯絡起來。但因所採路線主張不一致,結果,閻和趙戴文等走了北路,溫走了南路,黃留太原未走,與王嗣昌、張德榮先住在陽曲縣青龍鎮,後入城在天主教堂躲藏,再轉至天津,議和後才回太原。”
議定兵分南北之後,臨行時,閻錫山曾對將士訓話說:“當九月初七日決定起義之深夜,我即聞悉清軍有克復武漢大智門的訊息,當時惟恐影響革命信心,故始終未敢與諸將士言及,惟我斷定今後革命情勢,一定與全國人心而蜂起發展,最後勝利必歸我們。革命軍的奮鬥,是以少擊眾,以小敵大,必須再接再厲,從失敗中走上成功之途。今日之分退,即他日合攻之謀也。我們必須堅持到底,百折不回,暫避其鋒,待有利時機,以殲滅其主力。”
但是,閻錫山與姚以價當時均有慌怕之感。不久,姚以價脫離山西民軍,後轉赴江西,擔任了李烈鈞的參謀;閻錫山倉促北走,致使太原軍心渙散,人心不安。
據景梅九寫道:
未幾,姚(以價)君即由娘子關回太原,我方疑其退兵過速,一時閻、黃(國樑)俱返,神色倉皇。但云:“劉越西君,苦戰雪花山,身炮浴火中,很勇壯!但不能當敵炮火連發;且命中甚準,彈已落到前敵司令部,故我軍不能再守!”我道:“宜鎮定,勿張皇!我擬一文告安人心,彼軍未必敢入關。”閻不答。我即辭出,到政事部,擬安民文告成,張貼街市。然閻已出城北走,人心不靖,此固預定計劃。但如此慌迫,實違我心。我因到報館,對(郭)潤軒說:“他們走了,不要緊,我們守城,效死勿去!”張 之(起鳳)君強拉我去陸軍學堂見楊海ЦΓㄅ砈洌�Q罘醬沸贗純嘣唬骸拔葉圓黃鶘轎魅耍 幣幻嫠擔�幻嬉允智棺閱狻V芤�渚��η攔�矗�友釷種卸嵯率智估此擔骸耙�來蠹宜澇諞淮Γ�衷謁�親吡耍�頤前丫�誘�倨鵠矗�箍梢宰允兀��裁匆�潰炕姑壞剿賴氖焙蛄ǎ 蔽液茉尥�芫�幕埃�踩傲撕'甫幾句。時岐山已從太谷來,說他“共得槍數十枝,和娘子關下來的軍隊聯成一氣,還可以革命。”他又對我說:“南下軍隊和我有舊,且陝西民軍,都和我們有關係,南下可以聯合下河東,出河南,再謀大舉。”這幾句話很使我動意,因我正念井勿幕故。溫靜庵(壽泉)君亦主南下,我乃勸周君犧牲意見,同到南路再講,並道:“你們可以率隊前行,我率學生隊保守輜重車殿後!” 。。
四、率軍轉戰綏包 兵分南北(2)
就這樣,在倉促之間,閻錫山率晉北人北上了,溫壽泉率晉南人南下了。
閻錫山倉皇撤離太原後,並未考慮與大同的起義軍會合,即經忻州、靜樂、寧武,擬退往清軍力量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