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看。閻在村中的威信大大提高。
對待義和團運動,閻錫山和當時一般知識分子(包括資產階級政治代表人物)一樣,非但沒有能夠看出它的偉大革命作用,而是指責它的弱點。當時義和拳盛傳“刀槍不入”,他親身與拳民試驗,認為純屬“偽妄”,告訴村民不要相信。但透過八國聯軍侵略中國和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的簽訂,卻使閻錫山看出了清朝政府的政治窳腐和外交無能,為以後贊詡革命,推翻清朝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義和團運動發生以後,閻錫山的讀書生活就被迫中斷了。這一期間,他追求的理想與自處的環境落差太大。因自“打虎”失敗以後,家庭光景越來越不好,作為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不能不考慮為父親分憂,於是他開始承擔一些家務雜活。
8月中旬,八國聯軍佔領保定後,作出了要進兵山西的架勢。受侵略軍的威脅,在直隸省境內的清軍自動向西撤退。9月,德、法、英、意軍隊果然經易縣佔領紫荊關,清軍退到了山西省靈丘、平型關。此時,距龍泉關以西的五臺縣也駐有清兵。閻錫山還曾被派到清軍營地支差,為清兵擔水、切草、餵馬,和其他民夫一樣挨打受罵,吃盡苦頭。
這一下,閻錫山真正才體會到了地位低微的苦楚。
不僅如此,怕到年關,又到年關。原來的債主們漫漫數十里前來討債,幾乎逼得閻家死去活來。其父費了不少口舌才把債主們支走了。
作為年輕氣盛的閻錫山,吃苦不怕,卻最不願看到父親低三下四向別人求饒了。整個春節又沒過好,他苦思冥想了幾天,尋思著打破這種被動局面,改變家庭地位的新途徑。想來想去總覺得“走為上策”。那麼“走”,往哪走?走了以後幹什麼?從事農工商賈都非自己所長,所長者,就是具有了一定的文化。文化不也是一種優勢嗎?不正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嗎?於是他鄭重地向父親建議: 。。
一、年少經商 浪跡省城(2)
凡人從事農工商賈,畢生志慮所及,辛苦所得,多不出家室之謀,鍾釜之計。況商復難有成,而易至敗,父親智慧雖高,而事多困厄,兒不如父,曷能有望。竊意欲有為於時,有益於世,若不繼續讀書,多求知識,無以自了,遑論其他。
閻書堂聽了閻錫山的建議,覺得兒子的志氣宏遠而可行,特別對閻錫山提出要到太原去的想法,認為是擺脫債務有益後生的一舉兩得的高招,於是欣然答應了兒子的要求。這就引出了浪跡省城的一段經歷。對此,山西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與定襄縣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合編的《閻錫山與家鄉》一書作了如下繪聲繪色的描述:
過年以後,父子二人眼看在村裡待不下去了,便決定南下太原。他父親打發他先到陳家營他堂舅那裡借路費,被堂舅數落了一頓,他一氣之下走了,不再借錢。又跑到宏道鎮向在那裡做買賣的叔父閻書典借錢。閻書典不但不借給,反而說:“好漢做事好漢當,自己跌倒自己爬,你們的商號賠塌了,還想把我也累倒嗎?”閻錫山碰了一鼻子灰,又找到他本家叔叔閻書康。閻書康當時也在宏道鎮店鋪裡當店員,雖然賺錢不多,但一聽父子倆要借錢外出躲債,就十分痛快地拿出僅有的幾個錢來,遞給閻錫山,還再三囑咐說:“回去趕快叫你父親往省裡跑,不要走大路,要繞河北(滹沱河北面)各村走,不要叫人家攆上。”他在閻錫山父子極端困難的時候,以小小店員的力量,盡力設法安慰和救濟他們,所以閻錫山父子感恩戴德,始終不忘。
閻錫山回家後,因見盤纏不多,又悄悄拿了他繼母的一副銀鐲子,帶在身邊。他岳父徐一敬又資助了他一些錢,他妻子徐竹青也把自己做針線活積攢下的一點錢給他湊了數。於是便與父親連夜背了行李動身出發。走到南作村口(距離河邊村十里)時,天已矇矇亮,只見一輛鐵軲轆車從村裡走出來,車上除趕車的外,什麼東西也沒拉。他父親走近前打問,才知道趕車的叫薄吉福,要到太原拉廢紙。因為去時車是空的,可以順便拉客人。
閻錫山的父親知道自己錢少,就央告說:“我們父子倆輪流坐車,算一個人的路費行不行?”薄吉福一問是河邊村的,就說:“怎麼不行?快上車吧。”於是,把行李放在車上,閻錫山的父親也上了車,閻錫山跟在車後步行。走了一陣,閻錫山的父親下了車,讓閻錫山坐在車上;又走了一陣,閻錫山下了車,閻錫山的父親又上了車。薄吉福心裡不過意,就和閻錫山的父親說:“讓娃娃(指閻錫山)也上(車)來吧!”閻錫山的父親摸摸衣袋,忙說:“算了吧,他年輕走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