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在太原市最繁華的柳巷“裕盛”商號當夥計。這裡活不重,但很忙。由於生活艱苦,不久閻錫山得了傷寒病,無人照顧,多虧嶽叔徐一清把他接到家中,請醫診治,日夜照顧,保養月餘,才得以痊癒。
一晃又是半年,閻錫山面對現實,不堪回首,逐漸產生對世道不滿的情緒。在此他結識了“四海店”夥計黃國樑 、張瑜 。三人出於對世道的不滿,經常談論時政。
二、青年習武 考取武備學堂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當閻錫山為自己的前途感到彷徨時,正值山西復辦武備學堂。
我國有陸軍學校是在光緒十年中法戰爭之後。1885年6月20日,李鴻章向清廷正式上奏成立天津武備學堂。這是我國開辦的第一所陸軍學堂,用以培養專門軍事人才。它與其說是洋務運動的產物,毋寧說是中國軍事近代化的產物。但是由於清政府的*,遲滯了軍事學堂發展的程序。直到甲午戰爭之後,在北方才又創設了小站隨營學堂和開平隨營學堂。至於山西,由於風氣閉塞,直到1898年間才得以創設,但因義和團運動興起而停辦。直到《辛丑條約》簽訂後,朝野大練新軍的呼聲日高,國人痛感“舊式清軍不足恃”,一致認為“籌餉練兵為急務”。9月,清政府在實行新政的上諭中強調編練新軍的重要性,命令各省將軍督撫:“將原有各營,嚴行裁汰,精選若干營,分為常備、續備、巡警等軍,一律練習新式槍炮,認真訓練,以成勁旅”。 而要普練新軍,就得廣建武備學堂,此正所謂:“將才端由教育而成,自非廣建武備學堂。” 於是不久清廷又命令各省籌建武備學堂。山西武備學堂正是在全國普練新軍聲勢的推動下,復辦起來的。
閻錫山很不甘心自己當夥計的社會地位,本想進入新的學堂深造,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階梯,因此當山西武備學堂的招生簡章公佈後,他便鼓足勇氣,偕黃國樑、張瑜一塊報考。
當然,為“時勢所趨”,一些有志青年一般認為“欲有補時艱,想為國家效力的途徑,只有投筆從戎”。 當時,太原城裡仍有舊學,新學也有山西大學堂等,閻錫山報考武備學堂,也說明他受新學與舊學之爭的影響,嚮往新學,並願意步入軍旅,為國效命。
山西武備學堂屬於初創,又是新學,入學考試並不很難,試題為“韓信將兵多多益善”,所以閻錫山和黃國樑、張瑜都順利透過考試,而且,最後在加試中,閻錫山言簡意賅的對答,還受到主考官姚鴻發協統的賞識。
武備學堂是培養軍人的新式學校,其中能開設的課程有操典、訓練等軍事科目,還有歷史、地理、理化、數學、國文等文化科目。首年武備學堂共招收120名學員,大多是各縣應試童生,還有一些秀才。與閻錫山、黃國樑、張瑜三人同時考入的,還有溫壽泉、喬煦、姚以價等。閻錫山住“信”字第五號宿舍,與張瑜、周望英等同住一室(學生分別住在“孝”、“悌”、“忠”、“信”四個齋號裡)。該校屬於省立學校,除保證學生衣食外,每月還發一定餉銀。成績優異者,另有獎勵。
初入武備學堂,除國文課外,對閻錫山來說都是新課,所以感到課程有些吃力。但他天賦良好,加之勤學用功,一年之後便適應了。他對新課程最感興趣的是步兵操典,覺得非常有意思,雖然文字不免有些枯燥,然其中知識面相當廣泛。對文化課他感興趣的是數學、歷史和地理,因為在他看來,數學可以啟發人們的思維;歷史可以瞭解古今大事演變;地理可以知曉世界。他最不想費力的是國文課,而他的成績最優秀的也正是國文,每考都名列前茅。第一年的學習,他各門課程同時推進,感到收穫頗豐。
第二年,他對各種新課程已經能夠全面適應,並且對理化也發生了興趣,同時對軍事各科也十分用心,每次上課勤於筆記,善握要領,漸漸博得了老師的喜歡。
第三年,他對於學與術,均很努力。術科方面他對基本操作,很下功夫,動作姿態,較為標準,經常被選作出隊示範,漸漸在同學中也樹立了好的形象。以後便當上學生班長,頗得同學的信任。
三年學習,閻錫山各門功課均獲得了好的成績,其中國文分數名列前茅,操典也獲得了最優的平均高分。於是很受當時武備學堂的主持人李廷颺(山西渾源人,進士出身)的器重。李廷颺欣然贈字“伯川”,意在配錫山的“山”,而百川匯海,義取高深廣大。這也就是閻錫山字伯川的來歷。
另外,三年期間,閻錫山的政治思想也有所發展。當時,康有為主持的戊戌維新運動雖然失敗已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