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1/4 頁)
。他稱“井田制”為“歷史上之至寶”,“是古代土地公有的合理制度”。“是兵農合一,勞享合一,收負合一多方面的公道完整制度”。閻錫山還說他一生有三恨:一是堯舜傳賢未定為制度;二是井田制廢壞;三是國家許有利息制。這進一步說明閻錫山對井田制的熱戀。他又說:“土地私有開展後,井田制就不存在,而且也不能恢復,但在私有制度不能適應新的時代,不能適應抗戰和革命的時候,劃時代的井田制度無剝削的具體企圖,勞享合一,收負合一的公道完善的制度,必然要產生,這就是現代的革命的兵農合一。故也可以說,今天的兵農合一,就是現代的‘井田制’。”“所以兵農合一是歷史上的原始的公道制度;在現在,則又成為更進步更新的革命制度,今天兵農合一,即歷史上公道制度的發揚,同時也是現代革命制度的創造,是歷史和向前進的產物。” 這一切十分清楚地說明,閻錫山的兵農合一的思想是根植於中國古代奴隸社會的“井田制”和封建社會的“府兵制”。 。。
二、鞏固統治(8)
日本投降後,閻錫山重新控制了同蒲路中段及正太路沿線地區。在這些地區閻加緊推行“兵農合一”制度,用以擴充軍隊和收集糧食。先是派他的兵農會議辦公室主任薄毓相和民政廳長嚴延颺,帶領新派縣長20餘人和幹部多人,到汾河西岸的三給、攝樂、圪繚溝等村進行“試驗”。隨後即抽調大批人馬,組織了25個“解救團”,到太原、徐溝、晉源、榆次、太谷、祁縣、平遙、介休、靈石、清源、交城、文水、汾陽、孝義、平定、壽陽、盂縣、陽曲、忻縣、崞縣、代縣、繁峙、定襄、五臺、寧武等縣市推行“兵農合一”。同時,閻錫山還電令大同、臨汾、運城分頭進行。
“解救團”到各縣,先搞“示範村”,然後普遍開展。閻錫山在“解救工作要領”中規定其目標是:“村村解救,家家安生,建立兵農基礎的人心政權。” 途徑是:“軍事掃蕩,軍事掩護,建立區據點,進行村活動,河塌式的一村一村的,施行兵農合一政治。”“區組政軍一元化的武裝解救隊是推行兵農合一的工具。” 具體工作步驟是:一、解救幹部下鄉前準備先訓練好乾部和調查村中的好人壞人,壞人扣押若干,好人推崇若干。二、到村召開民眾大會,先“說明人民八年來抗戰的痛苦”,“表示與人民的同情心”,然後說明解救的目的,是“解救人民痛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三、進行家訪。四、徵詢人民對兵農合一的意見,在徵詢中分別反對者、同情者及迫切要求實行者。五、由家訪中,選拔出領導民眾的領袖,個別約談。六、切實有把握,過半數以上同情時,開民眾大會透過。七、大會透過後,即宣佈實行。其實行程式又有四十多項,如建立機構分職分工;武裝警戒,動員閭長、鄰長,劃定村界;透過家訪,選拔“兵農鬥士”,查丁;召開動員大會,編組抽常備兵,訓練自衛隊;選舉評議員,分地類,別地種,種內分地段初估產量,登記地畝糧銀,估評產量評定等級,均糧石,劃分大份地,檢驗大份地;召開國民兵座談會,透過大份地當場抽籤,劃分小份地合謀領種;編耕作小組,授地典禮;調整閭、鄰長,國民兵選舉村長、村副及農官;還有訓練閭、鄰長,交付接管工作;常備兵入營,組織管交國民兵,國民必修教育,組織村合作社,籌辦村合作工廠等等。
閻錫山說,他是“教人民做,不替人民做,不任人民做”,即“不包辦,不放任自流,引導人民來做”。實際上“兵農合一”完全是在軍事武裝強制之下推行起來的。從1946年1月到6月半年時間內,透過“編組”手續,閻錫山在其統治區各縣共抽出常備兵2萬多人,國民兵10萬以上。秋季以後,因為閻錫山急於擴大*武裝,就不再按他所規定的“編組”手續抽常備軍,而命令各縣“國民兵團”直接抓壯丁送部隊。另外,閻錫山還臨時派所謂“慰問組”,用誘騙脅迫手段,借開會為名,把壯丁集合起來帶走,甚至夜間到村搜捕壯丁;在抓兵同時,還用“綁票”手段勒索農民支出大宗糧食。他讓每一兵農互助小組再出一人叫“預備役”,把他們送進部隊,然後又向“預備役”提出“願意出糧五石的,可以回家”,“預備役”為了贖身,不惜借貸、變賣,湊交糧食。結果一些農民被迫自殺,許多農民為了活命,不得不四處逃亡,弄得有家難歸,田園荒蕪,荊棘叢生。據當時榆次縣政府統計,新解放區各村荒地面積達耕地面積的15%到50%。又據調查,平原縣推行“兵農合一”徹底的閭良莊,全村210戶,土地61頃,被拉去當兵的青年61人,荒了或半荒的土地佔1/2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