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部分(第4/4 頁)
就好比一個圓圈,圓圈裡面是已知的,圓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圓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林鴻是在一本文學類的雜誌上看到這句話的。
他對這句話的感觸很深,所以印象也特別清楚。
他經常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這句話,例如此時此刻。
顯示器中,一個白色的小球,在顯示器上不斷地來回撞擊彈回,四周都有白色的圍牆擋著。
當小球和牆面撞擊的時候,就會發生鏡面彈射,並且音箱中會同時發出“咚”地一聲響。
林鴻坐在蘋果機面前,呆呆地看著顯示器,眼神的焦點卻不知道已經發散到了何處。
他從學校回來之後,腦海中就不斷浮現著許文靜問他的那個問題。
長大後,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這是他從來沒有想過的事情,在此之前,他最大的夢想就是想一家三口團聚,自己能夠像其他家庭一樣,過上正常的生活。
不過他從來沒有對自己的未來有過什麼展望。
像其他同學那樣,夢想成為科學家?畫家?音樂家?
亦或者像徐爺爺那樣連國家都重視的無線電專家?
他所接觸到的職業還有廠長、武術宗師、軍人、教師……
對於這些職業,他都沒有什麼太大的感覺,雖然有些是自己喜歡的,但卻不能確定,是不是可以將其作為自己為之一生奮鬥的目標。
他所知道的東西,就像是一個很小的圓,周圍所能接觸到的外界實在太小,以至於無法給出足夠的資訊,讓他作出正確的決定和得到滿意的答案。
林鴻並不知道,他此刻的狀態,在心理學上,實際上是一個高層次“自我意識”認識反省的過程。
他開始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自己的缺陷,然後會有意識地去採取措施彌補這些不足。
一般情況下,如果沒有人刻意引導,或者受到獨特的刺激,這個過程是需要在二十多歲到三十歲的時候才能夠出現的,在那個年齡階段人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歷都有了足夠的積累,自然而然會產生這種“自我意識”認識和反省。
林鴻想了半天,始終無法得到想要的答案,於是只能暫時放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