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姑娘的行為,避免她在婚禮舉行之前就懷上孕,未婚男女事先需要達成嚴肅的協議:“沒有耳環不接吻。”(加泰隆語、法語)儘管未婚夫並非總是言必有信,但耳環和戒指一樣同為訂婚信物。一則阿拉伯語諺語如此提醒女孩子:“你答應送我耳環,我穿了耳朵;你沒有給我耳環,我白白受罪。”必須舉行正式婚禮慶祝夫妻結合,或者用一則荷蘭語諺語來說:“在草垛裡結婚是美妙的,可在教堂裡結婚才是永遠真實的。”
選擇伴侶好比買彩票一樣:“結婚和絞刑受命運支配。”(英國英語)猶太教和基督教都認為婚姻是天作之合。人們相信,是上帝、命運或更超凡的力量把兩個人結合在一起的。如一則印度尼西亞語諺語用隱喻的手法指出:“海里的魚、山上的酸樹,在蒸鍋裡相遇。”父母只能等待命運為女兒所做的安排:“說到婚姻嘛,我已把你嫁出去;至於運氣嘛,我去哪兒給你找?”(阿拉伯語)
【老處女】
寧可當老處女,也不要一個你不愛的丈夫。(俄語)
那些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人是流言飛語和諷刺挖苦的物件。獨身的女人(如老處女、寡婦、妓女)“離經叛道”,是受懷疑的物件。老處女因為嫁不出去而遭到輕視。一則迦納阿當梅語諺語是這樣描述老處女的命運的:“如果嫁不出去,她將成為一棵無花果。”這就意味著,大家會試著從她那“舉手可得”的身體上佔便宜,如人們從大門口或路邊“免費的”樹上採摘無花果那樣。諺語強調,單身女子冒著誤火車或船隻的風險,而老處女就像“沒有月亮的夜晚”(孟加拉語);她們是“一袋未完稅的米”(漢語);是“不結果的棕櫚樹”(阿拉伯語);是“無韁之馬”(土耳其語)等等。除了接受社會要求別無他法,社會不能容忍特立獨行的人。一則拉迪諾語諺語強調,“如果不是由於譏諷和恥辱,沒有哪個單身[女子]會鑽到頂篷下面去”,其中頂篷指的是猶太婚禮。在希伯來語里老處女被喻為荒原,而她在匈牙利語裡卻成為“未投遞的信”。土地有待耕作,信函有待投遞,原因是“老處女不好治”(阿根廷西班牙語)。據一則保加利亞語諺語所言:“單身生活比差婚姻糟糕得多。”姑娘常常向壓力屈服:“我們結婚是為了不叫老處女,我們生孩子是為了不叫不育之婦。”(摩洛哥拉迪諾語)
然而,年長的單身女子不一定遵守婚姻規則。在很多社會里,獨身過去(而且現在仍然)意味著你是個在長相、行為、身體或其他方面有瑕疵的女人。否則的話,某個男人定“有意”娶你為妻。“掉落的東西總會有人撿,甚至老處女有時也能趕上好運氣”,這則阿拉伯語諺語將老處女喻為路上的失物,沒有運氣的話就被人忽視,運氣好的話就被人發現。
上述每一則諺語都清楚地表明,誰是主體,誰是客體,誰做出選擇,誰被選擇,誰拒絕,誰被拒絕,誰拾撿東西,誰又被忽視。老姑娘被描述成等待者,不知道自己是否會永遠遭遺棄。諺語認為年長的單身女子並非毫無希望:
幸福看著老處女。(俄羅斯聯邦迪戈爾語)
老處女將成為年輕的妻子。(匈牙利語)
儘管大力提倡婚姻,但仍有一部分諺語認為當老處女的確有些好處。首先,既然沒有丈夫,也就不可能失去他;其次,成婚之後愛情往往會煙消雲散;再次,為坐享其成、對妻子毫無興趣的丈夫做牛做馬是件艱難的事。例如:
。 想看書來
一 女孩、女兒及新娘(8)
單身姑娘不冒做寡婦之險。(拉迪諾語、希伯來語)
已婚的雞啄食,未婚的雞也啄食。還是不結婚好,她是為自己啄食。(塞內加爾福爾富德語)
寧願過老處女的好生活,也不過糟糕的婚姻生活。(墨西哥西班牙語)
寧做誠實的老處女,也不做心生厭倦的丈夫之妻。(愛沙尼亞語)
在大部分情況下負面的諺語佔了上風:老處女被人瞧不起,被人非難。一則米尼安卡語諺語說明,終身未婚的女人被人蔑視:“無所事事的人可以去掘老處女的墳。”
【大婚日】
姑娘,別為婚紗高興,婚紗背後的麻煩多著呢。(廣為流傳的阿拉伯語)
大婚慶典被視為姑娘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那一天新娘子尤其百感交集,感慨人生之事不可逆轉。例如,一則波多黎各西班牙語諺語說道:“婚宴上吃得最少的人是新娘。”另一則美國英語諺語對新娘的母親說道:“所有新娘在母親眼裡都是童養媳。”眾目睽睽之下,新娘胃口盡失。頃刻之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